
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会的《赋能》一书,了解到一个词儿---“深井病”,它是指组织机构的极度专业化导致的各部门之前极端独立,进而形成了沟通障碍,就像一个个相互屏蔽的“深井”,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这种深度专业化造成的“深井”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部门之间没有沟通,只局限于自己可以看到的那片“天空”,久而久之,盲目自大,但是当危机出现的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旦危险降临,悔之晚矣。
大组织“深井病”的形成过程
“深井病”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是一个组织在逐渐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一个组织往往是按照功能或者职能进行划分部门的,同时也考虑其专业特性,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一个组织最初设置结构的时候,一般都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经过讨论,一定具有科学性。
但是随着专业化部门的不断演变,部门内部会逐步形成一些流程化的制度,甚至形成部门文化,然后开始走向独立,建立屏障。起初部门制定流程时还会考虑和公司层面的流程、制度相融合,然后演变成独立甚至冲突,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彼此博弈、实力较量过程,一旦公司妥协,部门往往会变本加厉的争取更多的资源、争取团队利益,导致公司的进一步让步,最终完成“深井”的打造。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深井病的产生呢?我们从部门和组织两个角度去分析,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深井病”的形成既有部门问题,也有组织层面的问题,而且往往是组织方面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一、部门产生“深井病”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
在一个大的组织中,由于部门在整个组织体系内相对较弱,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组织中,危机感会很强,基于生存的考虑,部门希望通过建立一些壁垒,一方面增加神秘感和专业度,彰显自身价值;另一方面,让团队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提升竞争力。
2.建立自己的优势
一个部门随着发展壮大,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优势,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进而扩大自己的规模和职能。与此同时,组织内部也愿意将资源向快速发展的部门倾斜,内外两种合力,顺其自然地建立起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让部门感受到与众不同,渐渐地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部门墙”。
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对待公司的公共事务,部门往往采取一种防御心态,即划分明确的部门职责,份外的事情不管不问,能推就推。如果实在推不出去,那就让做什么做什么,不动脑筋,不越雷池半步,以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对待工作。时间长了,其他部门也纷纷效仿不愿意合作,逐步形成部门间的孤立。
二、组织造成“深井病”的因素
1.组织整体效率低下,官僚盛行
组织庞大之后,流程会过于复杂,管控过于繁琐,势必导致各个部门的之间工作接口会随着几何级数在上升。表面上是在规范管理,但实质上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各个部门为了保证其工作效率,避免繁琐的审批和低效的执行力,便形成与职能管理部门的博弈。
2.组织文化缺乏普适性
在一个大组织中,特别是一个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公司,涉及不同的行业或领域,每个行业都有其特点和运行规律,而企业文化必须要兼容这些不同的行业特点,适应该行业从业人员的特征,一旦和这些领域产生冲突和矛盾,那些业务部门就会和企业展开对抗,引发冲突。
3.组织过度强调管控,疏于服务
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须要对各个部门或者事业群进行管控,一旦管控力度过大,势必造成业务部门发展的障碍,就会招致部门抵抗。由于过分强调管理,忽视对部门的服务和支撑作用,部门便独立设置其服务岗位,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还为后期部门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深井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看到它的危害之后,解决问题就会相对容易一些。《赋能》这本书中也提到了通过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提升领导者的“赋能”意识,要做园丁式领导等等,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实践,“深井病”的消除是任何一个大组织需要面对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