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时力学习日志】
•本期专栏:高效在家办公/学习的21节课
•本节主题:1.4 创造更多专注时间
•学习日期:2020年2月20日
1.[知识]我在课程中的收获:
1.1)用成语释义的对比来讲解概念
通过“防微杜渐”和“未雨绸缪”的百度释义之间的对比,来强化讲解如何提前做好应对家人打扰的措施。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家人对自己造成的困扰看成是一件负面的事情,并随之把它归为家人的责任。
1.2)“未雨绸缪”的加强版——家庭会议
未雨绸缪是刻意制造陪伴的时间段。那么家庭会议就是能够制造让孩子或其他家人“自动驾驶”的时段。第一种虽然能防止被打扰,但还是需要我们陪伴。而这种方法就厉害了,能让家人自己主动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并自动自觉地去完成。
因为家庭会议能让大家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然后经过协商,集体商定一个共赢的方案。这样子对方行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在会议中讨论各自的计划,以及如何配合与分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做饭的时间,能否通过合适的配合分工,把效率大大提高?
2.[分享]我过去在创造时间的亮点:
关于1.1我想到了自己一个应用的点,在家里,两个娃会不定时地跑过来找我或者二当家,“陪我看书”、“陪我玩飞镖”、“陪我开火车”、“陪我煮饭”。。。😂。。。我可以跟二当家商量,如何优化前两天画的家庭时间表,跟孩子商量,划出那个时间段作为哪个陪伴项目专用时间(比如我现在已经做到的一点就是固定饭后跟大娃玩40分钟的飞镖),他知道了这个时间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其他时间就不会找我再提这个要求了。
3.[检视]我过去在创造时间的不足:
家庭会议总是用来安排孩子的时间,导致孩子主动性不强,今后可以有两方面的改善:
①引导出孩子的需求,让他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父母作为配合
②父母安排自己的时间,找出可以让孩子协助配合的点,让孩子将问题者角色转化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角色。
4.[行动]我的今日刻意实践:
①修改1.0版本,将晚上在家的时间优化为1.1版本。
②今晚邀请大家开家庭会议,一起将1.1版本家庭时间表优化为2.0。
5.[疑问]我的疑问:
6.[其他]任何想说的话:
【小剧场】今天的小剧场讲了一个知行四象限,很有意思。分别是
A 怀疑,不行动
B 相信,不行动
C 行动,不正确
D 行动,且正确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做到知行合一,能“行动且正确”。不过矛盾来了,一方面人的精力体力有限,思维却能发散得无限遥远,所以我们的行动很难跟得上想法也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价值观有别,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也有区别,这就使得对接收到的信息不一定会认同,也就是产生怀疑。
所以,我觉得这个四象限还没有囊括了所有,漏了一种情况——也就是“不是真正的相信,但是去行动了——结果可想而知,本身都不相信的东西,行动能有多少力量呢?最后肯定是不了了知,半途而废。反而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行动力差。
那么,该如何重新看待这个四象限呢?我觉得正确的做法是减少B和C,并重新看待A和D的意义。
首先,“相信却不行动”和“行动,却不正确”的行为是在虚耗精力,也许正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相信,才导致了无法一一做到;也许正因为我们勉强去让自己一一跟上这些行动,但却因为没有聚焦重要的目标和珍惜有限的精力,导致行动走样,无法正确。减少B和C,其实就是在“相信”过后,要加多一环筛选的过程。把真正重要的事情留住,其他的,保持怀疑精神——也许它是真理,但目前与我无关;
其次,重新看待“怀疑不行动”。怀疑是科学精神的一条重要原则,保持怀疑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对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保持谨慎怀疑,是对大脑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的一种强化训练,既不能无脑作杠精,也不要听风是雨。所以,大胆地去怀疑吧,就像崔律说的,如果有人确实无法相信吸引力法则,也没必要纠结和焦虑,放过它,随缘就好。
最后,重新看待“行动不是目的”。要意识到,行动且得到正确的结果才是目的。就像很多人学了很多课,甚至只是买了很多课,就觉得自己在行动了。他们没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有没有将学到的东西真正用上,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我是无法理解一年看100本书这种蜜汁行为的意义到底在哪,是为了一条可以收获大家点赞的朋友圈吗?还是为了封住他人指责你不努力不进步的嘴?
有点上头了。今天的作业就到到此啦,看一眼墙上的心动目标图,明天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