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作者: 胡诗宏 | 来源:发表于2018-05-18 21:47 被阅读211次

(于导师班第八天)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导二留影

认知的重要性

一个孩子,出生时是带着其天生的气质或善恶属性的,同时,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天生的部分已注定,追究其天生的善恶已无意义。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同“人之初,性本善”。这样,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才会始终充满希望!

培养孩子,什么最重要?

我想,在越来越现代化、概念化、发展快速的社会,没有什么比认知更能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未来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呢?

认知辩善恶美丑!

爱因斯坦在回答记者提问“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时说: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科学家看待世界的眼光。如果科学家认为这个世界是善的,那么ta就会发明让生活更美好的产品,如果ta认为世界是恶的,ta就会发明武器来保护或进攻。

而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正是由ta的认知决定的!

认知是胸襟气度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气质态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心理学家们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来认识和划分各种人群,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实际上,认知上的差异对人怎样面对人群、社会、世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认知单一的人执着于自己的认知,是很难拥有开放丰富的人生的,而认知开放的人愿意试着去理解和接纳其他不同的人群和世界,显得更加的开放和友善,自然拥有更广阔丰盈的人生!

认知创建心理模式

认知决定成败

人们为人处事看世界的方式都来自于他们的认知。

如上图所示,人们看待或处理事情的方法如果是积极的态度,以创造者的身份、主动去寻找资源,然后以未来导向开展工作和合作,那么,其成功的概率一定会大大增加。

如果以消极的态度、受害者的身份、被动的、只摆困难和问题,以过去为导向的工作和合作,成功的可能性一定会大打折扣。

认知就是人生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我们自己的感官创造的世界里,并没有完全客观的世界。

无论你自觉多么中正客观,那也只是你自己所认为的中正客观,别人并不一定和你一样的标准。

就如我们同时看一部小说,之后问大家最喜欢谁,为什么?你会发现,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就是由每个人的认知决定的。

因此,说你的认知就是你的世界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什么是认知?

既然认知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呢?

集合心理学和汉语词典释义,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定义认知:认知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世界进行加工、存储、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的三观。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认知有以下几个特点:

认知是后天形成的;

认知从出生时就开始形成并运行了;

认知的形成过程和方式没有统一标准;

认知包罗一切;

认知一旦形成,将会以较稳定的状态运行;

认知是可以重建的。

理解认知

根据其特点,我们可以有以下理解:

1.认知是从出生后开始形成并运行的。

对于一张白纸的幼儿来说,其重要养育者至关重要。因为这个或这些人是ta最初看待世界的眼光,是ta的生命底色。

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等认知在这时候就开始形成并指导孩子的行为反应了。

如果幼儿在最初的3年得到足够多的爱和支持,在ta的认知里这个世界就是善的美的,ta会因此而安全满足、友善平和。

如果不是,或是不够,则孩子会形成其他的认知,其行为自然也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一些不一样的反馈。

2.认知的形成过程和方式没有统一标准且认知包罗一切。

原因在于孩子先天会有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是感觉型的,有的是听觉型的,有的是视觉型的。

先天不同的孩子其接收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渠道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同在早期并不能分辨,因此,父母们只能在各方面都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孩子们正向的认知。

3.认知一旦形成,将会以较稳定的状态运行。

这里的一旦形成,是指成人的认知。

对于年龄还小的孩子,虽然从出生开始认知就开始形成并运行,但因其自我并没有完全建立,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对于成人来说,自我已经形成,其对人对事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已经形成。

而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因此,出于大脑天生“好逸恶劳”的特点,认知会以惯性的方式稳定运行,除非重建或增加建立新的认知。

4.认知是可以重建的。

在上一条中,我们说认知一旦形成,将以较稳定的状态运行。

在小的时候,随着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或环境变化,认知一直在变化和丰富中。

年龄越小,越容易培养和重建其认知。

就如行为学派鼻祖华生在环境决定论中写的: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

在《婴儿心理的研究》一文中,他又说:“五岁以前婴儿的人格,可任我们的意志造成或毁灭。

虽然在今天看来,华生说得过于绝对,但也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和孩子的可塑性。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环境变了,父母的认知得到优化,孩子也很容易改变。

对于成人,因为其认知的大树已根深叶茂,改变变得困难,只能增加或重建。

那么,如何重建自己的认知呢?

认知改变层次
认知是可以重建的

认知是可以重建的,前提是你发现自己行为的无效性后从认知里找到原因。

也就是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升级为“我知道我不知道”。

因此,首先得有一颗谦卑的心。

就如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有了这种谦卑的姿态,才能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在接收到的信息里发现新的资源和可能性,从而发展新的认知、重建新的认知和策略,来整合和优化自己之前无效的那部分。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年龄越大越难。

毕竟我们之前的认知模式惯性地运行了几十年,它在刚开始也一定是有效的,曾经为我们的人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再者,年龄越大,强化得越多,因此越深入。就如一棵大树,已经根植大地,很难撼动!

因此,只能以谦虚的态度去发现新的资源和可能,和以前的认知进行整合,增加或重建新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速度慢一些,每次出现之前惯性认知时及时说不,然后如上图在1的基础去发展一些新的选择。

从“我知道我不知道”到“我知道我知道了一些”。

然后,再去发展更多的策略和认知,当有一天新的认知和策略变成你的一部分,变成“我不知道我知道”时,你就成功了!

相关文章

  • 认知,认知,认知!

    最近的一些经历,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决定我们生活的根本因素,不是财富、知识、权利、家庭,而是认知。当然家庭、财富、知...

  • 认知认知再认知

    有一种元能力,是对认知本身进行再认知的能力。学完吴伯凡老师的《认识方法论》课程后,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了如下升级: 1...

  • 认知的认知,元认知!

    今天第一次听到元认知这个概念。晨读告诉我们,元认知就像一个记者,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尊重事实。 我用5个...

  • 第十四天 3月19日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体验,评...

  • 元认识读书笔记(四)元认知与元认知干预技术

    元认知与元认知干预技术 元认知的概念——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元认知。 经典元认知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使人们用来对自身的认知...

  • 《思辨与立场》摘录笔记1

    心智特质: 认知谦逊 认知坚毅 信赖推理 具备认知勇气 换位思考 思维自主 认知一致 认知正当 认知公平

  • 【经营管理】:认知之所在

    ★❤ 认知正确的知道,跟,认知错误的知道认知正确的理解,跟,认知错误的理解认知正确的了解,跟,认知错误的了解认知正...

  • 《学习策略研究》第一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及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包括原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

  • 2019-12-29

    关于认知 认知的差异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的多与少,认知的对与错,还有认知的高度,认知的宽度,认知的深度。 从认...

  • 思维认知,决定着一部分人的人生高度PS也决定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认知层次分为两个阶级——高级认知阶级,高级认知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还有低级认知,低级认知是非人类动物特有的认知。 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xw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