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每到美国这边大学的寒暑假期,都回国讲学。如果某一趟的行程中包括北京,在京的熟人们会问,计划几月几号到?盘桓多久? 都不会再问我住哪家酒店了,因为知道我一旦到北京必然呆在外研社。连中央电视台、“中国网”以及其他在京媒体对我的采访,也都在外研社。
2013年5月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采访我是学外语出身,在我的知识范畴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然很早就已经是一个固定词组,停留在众多课本和参考书的封面上。于我而言,这个词组变成十分具体的人和事,始于2008年深冬,在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我在那次研讨会上,主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第四议题的分会场,并作主题报告,因此结识了时任汉语分社社长的彭冬林兄。聊起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要说的话太多,而会议的日程很紧,他于是邀我在会议结束之后,去外研社继续聊。
我就这样第一次到了外研社。参观汉语分社,和编辑们交流,看新推出的教材和词典……我那年的参会论文,《执照汉语教师预备班的语言文化课程设计及实践》,后来交给分社主办的,当时刊名还叫作《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的学术期刊编审刊发。
2011年11月 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从此,外研社与我的生活、工作、研究,乃至于私人感情一点点交织到一起。我曾经先后两次参与协助组织美国的汉语教师们回京,参加汉语分社承办的国家汉办“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并担任培训讲师;也曾经和分社的朋友们一起,走访美国的高校和图书馆,协助推广新教材,也曾经带着其他语种的美国教授去北京,帮助审议,修订教材。后来,新的人文社科分社成立,因我的另外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域外英译与传播,而且长期业余创作,我们又有了新的合作方向。
2011年5月,汉语分社新教材美国推介2013年,经由人文分社的大力推动,拙著《唐诗西传史论》入选国家“经典外译”项目,进入英文出版的程序;我为《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版撰写的稿件历年来也都通过人文分社投递,每一次都慷慨地连图带文给一整版;此时此刻,我们共同策划的《海外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文版刚刚确定大样……
还不止这些。2015年夏天,我到国家图书馆开办“唐诗丝路: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讲座,由当年汉语分社的年轻编辑付帅推荐促成。当他去执掌外研书店,敦促我开始为书店的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撰写“中国妈咪美国娘”专栏,持续至今;2016年冬,已成“京西文化新地标”的外研书店为我和数位海外女作家举办新书发布会……
2015年7月 中国国家图书馆讲座 2015年7月,"中国网",中国女性文化论坛联合采访和外研社人打交道,屈指十年。这十年间,并非没有人事变化、职务和职位更动,但他们集体的精神始终如一。我被他们热切,真挚,诚恳的文化情怀感动过,我被他们层出不穷的创意和果断的执行力惊叹过,更被他们细致到近乎固执,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绝不轻易放过的工作态度苦苦“折磨”过,更被他们始终关注着、激励着、推动着。
2018年春,《唐诗西传史论》英文版由外研社和英美最好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社Springer 联合出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各英语国家同步发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和我自己的名字一起,停留在这本书的封面上。
我与外研社:十年往往来来十年。真的弹指一挥间。而外研社那栋在九十年代曾经名动一时,北京城中的标志性建筑,已成我每次到帝都的落脚点。在这栋大楼里每天为“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埋头苦干的很多人,于我都是老朋友。我深信在未来十年以及此后更长的岁月里,他们每一个人都将秉持共同的初心,担当外研社的使命,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个固定词组成就一个融通中外文化,推动世界文明互动互鉴的闪亮平台。
和付帅在原址的外研书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