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性价比”怎么计算?
什么样的信息,性价比更高?
——「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6。
买东西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追求“性价比”。
到底什么是性价比呢?
以标准定义来说,性即「性能」,价即「价格」。
性价比 = 性能 / 价格 。
可以看出,性价比受两个参数的影响。
一个东西的性能越好、价格越低,我们就说它的性价比越高。
其中,性能是这个东西可以带给我们的“价值”,价格则是我们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这个公式还可以写为:
性价比 = 获得的价值 / 付出的成本
为什么讲这个呢?
之前我们介绍了,学习过程主要有3个步骤: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内化信息。
其中,获取信息的来源有两种,通过间接经验和通过直接经验。
通过间接经验学习时,我们主要拷问“信息”本身;而通过直观经验学习时,我们要重点考察传递信息的“人”。
有了信息来源,现在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
和买东西一样,想要得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在获取信息时,可以追求「 信息性价比 」。
咱们再看一遍公式:
性价比 = 获得的价值 / 付出的成本
对于信息来说,获得的价值即“信息价值”,付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时间”与“金钱”两方面。
这么说来,是要关注时间+金钱的总成本吗?
其实不用。
事实上,时间与金钱是可以相互兑换的。
以最常见的赚取月薪来说,通过每个月上班的天数、每天工作的时长等,你可以计算出自己每小时值多少钱(时薪),甚至是每分钟值多少钱。
假设你每月赚10000元,需要上班22天,每天8小时,那么你1小时赚的钱就是3000/22/8=57元,再除以60分钟,得出:1分钟=0.95元。
现在,你花9块钱学习了一堂20分钟的课程。
赚9块钱需要你付出9.5分钟的时间,而20分钟对你来说价值19元钱。因此你付出的总成本既可以换算为20+9.5分钟,也可以说是9+19元钱。
那么,时间与金钱,按哪个参数计算成本更好呢?
答案是时间。
大概是由于金钱更为直观,咱们常见思维方式是,要么只关注付出了多少金钱,要么把时间也换算成钱。
咱们不说什么时间更有价值、一去不复返之类的鸡汤,虽然这些都非常有道理。
只单纯来看看这两个数值。
时间,是一个固定值。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且这个值我们暂且认为它是不变的。
金钱,是一个变化值。你现在每月赚10000元,不代表你永远赚10000元。也就是说,同样是1分钟,现在值0.95元,3年后可能值2元或是0.5元。
以时间这个固定值作为参数来计算,可以确保任何时候付出成本,我们的标准和依据都是一致的。
这里我还想再多说一点点。
如果在生活中,采用时间作为评估事物的标准,你会发现世界变得大不一样。
一本书价值20元,你花半小时找到了免费资源。哪个耗费了更多的时间?
一个吸尘器价值3000元,每天可以节省你10分钟的打扫时间。多长时间后就收回了吸尘器的成本?
目前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4.6岁。以这个数字作为基础,你的生活习惯中,哪些可以增加你拥有的时间,哪些却会减少时间?
……
略微说远了,咱们再说回信息性价比。
确定了用时间作为参数,那么信息性价比的计算公式就是:
信息性价比 = 信息价值 / 时间成本
当获取一个信息除了时间之外,还需要付出金钱时,就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根据你实际的收入情况,将金钱转换为时间成本。
现在就很明显了。
追求信息性价比,那么“信息价值”越高越好,而“时间成本”越低越好。
在近期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讲到很多可以提升大家学习效率的方法,它们都可以帮助大家花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减少时间成本”,大家可以去查看。
本文重点说说,如何“提高信息价值”?
首先,还是要回到你的学习目的(【2】学习时,你是在“救火”还是“演习”?)。对预防型学习、补救型学习和拓展型学习来说,不同信息的价值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次,就信息本身来说,具有以下特征的信息,比其他信息的价值更高。
1)客观: 不以人主观意识为转移,不受拥有共识的人数多少影响的信息。
在5种信息类型(随意信息、具体信息、概念信息、观点信息、程序性信息)中,观点信息尤其需要大家花时间去判断,是否要在上面投入及投入多少时间。
《百度再怎么不对,也不应该浪费水》
《百度站住了,即使被泼水》
《能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
《病态的996需要改变》
……
上面这些多角度的信息,常常遍布我们的信息来源。而根据客观原则,这些信息的价值其实很有限。
即使为它们投入了时间,也尽量将获取信息的重点集中在“为什么是这个观点”、“背后是怎样思考的”,而不是观点内容本身。
2)可验证: 可以在客观世界中进行验证的。
有这样一种实验:
两组病人,都拿到一种白色药丸,它的大小、重量、颜色、味道都完全相同。医生会告诉他们,这是治疗他们现在疾病的特效药。
事实上,一组病人拿到的是要测试的药物;另一组病人拿到的是维生素。
服用这些药丸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会观察两组病人的病情变化。
只有当使用药物的那一组病人,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时,才能认为这种药品有效。
而如果两组病人病情都有所变好,我们不能说维生素也能治病,而只能认为药物无效;药物和维生素一样,起到了一种“安慰剂”的效果。
这就是「 双盲测试 」。
很多时候,我们会获取到这样的信息:《B2万岁!》《压力让你离猝死只有5步》……类似的还有大枣吃多了上火、千万不要用马桶洁厕灵等等。
再遇到这样的信息时,大家可以先想想,这个信息是否有办法验证?曾经验证过吗?它能否通过双盲测试?
3)可证伪: 这个概念略复杂一些,用白话解释,就是“可以证明是错的”。
有同学肯定不明白了,都证明是错的了,这信息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可证伪”的意思并不是说“已经证明它是错的”,而是“存在证明「它是错的」的可能性”。
我们先倒过来,想想什么东西“不存在证明「它是错的」的可能性”。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世界上是否存在鬼/神/妖”这类问题了。
假如说:世界上不存在鬼。
那么,只要有一只鬼被人发现,就能证明这个信息是错误的。这就“存在证明「它是错的」的可能性”,即“可证伪”。在还没有明确的案例发现鬼之前,它可以认为是有价值的。
而假如说:世界上存在鬼。
那么,有办法证明这句话是错误的吗?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的空间都检查一遍,也不能证明这世界上不存在鬼,也许鬼的存在方式是你根本想象不到的的呢?因此,这句话“无法被证明是错的”,即不可证伪。
与之类似的还有满天神佛、阴阳五行、星座运势、看相算命等等。
为什么要强调可证伪呢?
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只是“相对正确”,而不是“绝对正确”的。
假如认为“地心说”绝对正确,就无法认识真正的太阳系;假如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绝对正确,就无法发现更微观的粒子……
正因为这些认知可证伪,我们才能去探索并发现下一个“相对正确”的知识,而如果无法证伪、绝对正确,人类就没有进步的空间。
4)长效: 信息可以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产生效果。
这一点放在最后说,是因为信息能否长期有效是相对的,需要具体信息具体判断。
但就5种信息类型(随意信息、具体信息、概念信息、观点信息、程序性信息)来说,随意信息可以说是效果最短的。
澳大利亚有几个城市、世界最高山峰叫什么、茴字有几种写法……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信息平时意义不大,但有时却会错误的追求它们。当旁人答不出来而你可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我比别人更厉害”的错觉。
曾经有一档电视栏目,在我儿时非常火爆。没错,就是《开心辞典》,它命中的就是大家这种心理。
想获取具有长效性的信息,你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信息属于哪种类型?它的价值能够持续多长时间?3年后这个信息还有意义吗?
以上,总结一下。我们追求信息性价比,一方面要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获取更多客观、可验证、可证伪并具有长期效应的信息。
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 对你接下来要做的1个选择,以时间作为参数来评估几个选项的价值;
- 重复清单1的行动3~5次;
- 在你接下来阅读的文章中,分辨哪些信息是客观、可验证、可证伪和长效的;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