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俄国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获得了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据说,这部电影是最人性化的儿童战争电影,电影中对于战争场面的记录其实不多。
《伊万的童年》
image一切都只是像一个梦一样,对伊万来说,现实和梦境他有时候也是分不清的。
梦里面,他还是个那么依赖,那么喜欢母亲的小孩子。
而在现实中,他需要架起一切防御,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一样。
他对于战争嫉恶如仇,因为一家人,爸爸妈妈,姐姐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
他在梦里一直都是他们,醒来的时候,看到的全是自我想象的一家人都在告诫他,
让他为他们报仇。
image1.巧妙地悬念开头。
影片开头是一个男孩高兴地从山上俯冲而下的视角,他很开心,天真无邪。
随后他从林中奔来,走向一个提着水桶的少妇跟前,说一句:“妈妈,布谷鸟。”
简洁得可怕,既表现了少年的童真无邪,又交代了这之后的影片情节中这个少年的母子关系。
开头一幕如此梦幻,就好像从山上飞下来一样,这种场景在塔可夫斯基以后的电影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安德烈卢布廖夫》中开场便是男主人公飞在天上的场景,也是梦幻地超现实。
image2.时而插入的伊万梦中的场景。
梦中的场景实际上才是伊万的童年,而现实的那些战争不是。
战争从来都跟儿童无关,而影片中的伊万因为家人遇害,不得不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中。
用一段又一段伊万的梦,再与伊万现实中的性格做法对比,表现战争的惨绝人寰。
这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究竟看见了些什么?才变得如今这样。
image还有一幕是伊万和母亲在水井旁边的对话,这一幕是母亲和伊万趴在水井沿上看水下。
很多人猜测是将摄影机放入水底拍摄的,鉴于本片是在50多年前拍摄的,很有可能是用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让摄影机倒过来,利用水平面折射的反光拍摄。(实在佩服摄影师角度之刁钻;以及灯光师也很棒棒哒,没有丝毫穿帮)
image3.关于本片个人的一些思考。
其实这部片子我看起来不是特别得流畅,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好像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
不愿意过多讲述。
例如不愿意说伊万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死的,不愿意描述伊万的姐姐怎么没了。
image甚至是关于医官玛莎的那一幕也有些奇怪,似乎那个情节是多余的。
医官玛莎到底是喜欢少校还是喜欢贺林?少校是喜欢玛莎,才把她调走的吗?
玛莎还像个天真的小姑娘,跟影片中的童年伊万一样,少校把她调走也正是不想让她看见残酷的战争一幕吧。
image影片的最后伊万怎么了?我们不知道。
只有一张嫉恶如仇,让人看得胆战心惊的眼神。
image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编辑:小青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