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托纳托雷:他是时空里的穿梭者,引我们用哲理的眼光去发现另一个新大陆。
意大利名导:时空三部曲
一:《天堂电影院》——逝去时光的探寻
影片结束时,天堂电影院在爆破里轰然倒塌,那些曾在这里度过美好日子的人,眼角含泪地祭奠着逝去的生活与记忆。具象的过去化为了破墙残垣,连同所有人的记忆消失地了无痕迹。曾发生在这里的心动与心碎,转眼间化为了残废的虚无。更引人热泪盈眶的是,轰然倒塌后一堆小孩子嘻嘻闹闹地凑过去玩耍。他们变成了时光的使者,催促老去的人乖乖臣服于生活,不要再做无用的留恋与悲戚。
人会一个个死去,随着一代人的离去,故事也渐行渐远。
无人问津,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
《天堂电影院》出生二十五周年,导演献出了一部亲自剪辑的影片,片长增加了五十分钟,五十分钟里讲述了多多不告而别的初恋离开的隐情。揭开秘密后,艾弗特的形象倏尔倒塌,从一个令人敬佩的智者摇身一变为固执地用自己的思想决定别人命运的“恶老头”。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无论他生活里有了怎样切身的生命体验,他都不应该凭着一己之力去改变别人的命运。他不知道对于别人而言,生命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想我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里。多年以前,我曾站在多多的另一种选择里,我有一个特别善良的语文老师也给过一些在后来看是金玉良言的忠告。可惜当年的我并不曾听取,后来吃过苦头后想想,语文老师当初是对的。承认这点时我同样承认了,如果再回到以前,我还是不会听她的话的。
这是人生无法躲避的礁石。
你看,即使吃过亏后,我还是觉得艾弗特这老头就是一个坏人,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给了多多一个自己选择的路,重生在多多的精神里,看他走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我咬牙切齿,心里不断咒骂着这个死老头。可是在结局看到多多泪流满面时,我突然原谅了那个老头。他是善良的,就和我曾经的语文老师一样,他们只是希望我们少走点弯路罢了。他不过是奉献了自己的肩膀,想要后人看得更远,也走得更远些。
所以我们没有资格怪罪他的擅作主张。
导演的重逢加在影片里有些画蛇添足,使剧情的发展变得拖沓奇怪。但我想这不过是他送给忠实观众的一份厚礼,作为不断被各大电影节提名的最佳编剧,他未必不晓得这样很不合时宜。但他这样做了,他想给在这部剧里看到盲点的观众一个人物行为解释,也想还多多一个公道。三十年未归家,不是冷血残酷,他只是不敢回来,不敢正视血淋林的爱情过往。
电影究竟该更好的去讲述一个故事,还是该更全面的去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我更偏向于前者。电影负责讲好一个故事,就像莎翁写哈姆雷特一样,他只用写,剩下的就交给读者吧,管他们是去读一个故事,还是去走近一个精神世界呢。这实在是作者无能为力的事,言不能尽意是为了使每个故事更接近每个读故事的人。
生活永远比电影复杂,电影的结局不过是短短几个画面,结尾字幕出来的时候,一个故事便戛然而止了。生活永远不可能如此宽容,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每个刻骨铭心的悲伤,都会源远流长地萦绕在血液之中。幼时缺失的亲情,壮年时逝去的感情,它会始终缠绕在一个人的心头,即使暮年已生华发时,洒脱中还是存着遗憾。所以我认为人生十有八九是不快乐的。不是经历的快乐少,是因为快乐总是随时地来,随时的去,不善于保存在时光的翩跹之中。反倒是悲伤的东西,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苏轼十年后立于妻子坟头,说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即使是忆及往日的幸福,也是用着一颗悲伤的心去怀念。
往日里的快乐,像饭时飘在空中的炊烟一般,短暂而美好。而悲伤,是毛衣里的一个线头,它始终在不痛不痒地,但也时时刻刻始终在膈应着。
那个没有安身之地,身着褴褛的疯子,不是总在喊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吗。广场是不是他的,所有人都知道不是。可广场是他的,他也始终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大多数人将自己的世界过得和别人的一样,于是便形成了大众世界。世间大多数人都是大众世界里的一员,那个疯子,便是小众世界里的一员。大众世界对小众世界指指点点,可我觉得,小众世界里的人才会活得更精彩些。人生最终不过都是死亡,自由自在地走一遭,总好比过带着脚镣走过一生好吧。
但自由需要牺牲理解,自由的孪生兄弟,是孤独。有些人的孤独可以开成一朵花,毛姆写《人性的枷锁》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半生缘》也是孤独的,顾城孤独,梵高也孤独。他们的孤独成了绝唱,供一代又一代的人反复吟唱。
人类作为一种种族动物,深恶痛绝着孤独。每个人都希望站在人群里,为了不成为那个异类。所以毛姆说:人类不配享有自由。
意大利名导: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怀念的另一个地方,是逝去的电影黄金时代。影片用了很大篇幅,去渲染了那个时代里的人,对影院有着多么情有独钟地渴望。电影是他们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只不过是普通人的一种娱乐罢了。
人们在天堂电影院里吃饭,在天堂电影院里睡觉,在天堂电影院里抽烟,在天堂电影院里喂奶。这些人里,有小孩,有老人,也有中年人;有男人,也有女人。天堂电影院是他们生活的另一个场所,这个场所观迎每个想要进来的人。它能带给你短暂的快乐,也能叫你泪流满面。他叫你拍手叫绝,又要你唏嘘叹气。你来这里,可以忘记乏善可陈的生活,你来这里,可以短暂拥抱天堂。
一部好的片子,有人连续看了好几遍,夜晚来临时也不愿回家,还想不眠不休地观看。一部好的片子,使丈夫可以抛下重病的妻子。一部好的片子,有人连续看了十场,最后被报警带走。在那个时代里,我们看见了最简朴的热爱与真诚。
天堂电影院被火烧掉时,人群里有人悲痛:我们再也没有娱乐了。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才是最懂电影的吧。如今,我们学了太多镜头语言,努力分析每个镜头究竟隐喻着什么。
走得太远,我们已忘了,电影,不是用来分析的,只是用来观赏的。
天堂电影院被爆破前,早已抛弃这些习惯的故人,一个个眼底热泪盈眶。他们已不再年轻,他们的两鬓都已斑白。可他们在那栋破旧的楼前,悲伤地像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稚童。
电影发展的跌跌撞撞,放映从手摇式变为了胶卷式,又摇身一变成了CD。影片也从无声走到了有声。从此胶卷再也不会着火了,艾弗特伴随着那一代技术走向死亡。技术总是可以突破的,难的是如何开启精神的枷锁。艾弗特注定是要在那刻让位的,电影史需要果敢的年轻人争夺话语权,没有话语权,也要为艺术而斗争。
终于,电影从教会的野蛮干涉教化里拯救出来,开始有了吻戏,开始更为大胆地表现起了生命力。
无论以后做什么,一定要热爱。
多多的成功多半来源于他的热爱,没有热爱,他不会遇见艾弗特这位人生导师,不会遇见倾心多年的初恋,更不会最终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不要说什么一见佳人误终生的鬼话,多少人在垂垂老矣时,会遗憾终生没有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爱就爱了,即使是伤痛也要爱。毕竟刻骨铭心地爱总比一生都没爱过强。
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就够了,剩下的际遇,就交给命运和时空去探测吧。要相信生命是多米诺骨牌,一环一环,这一步走对了,下一步便不会太差的。
意大利名导:时空三部曲
《海上钢琴师》——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讲:世界上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首先讲世界是荒谬的。
乐观的人说:天气如此晴朗,阳光如此明媚,鸟儿在林中飞翔得如此欢快,鱼儿在水里游泳地如此鲜活,风吹得如此轻盈,树荫凉快得如此惬意。世间如此多的美景,你如何要说世界是荒谬的呢。
以我浅薄的认识观里,我想说:天气如此晴朗,阳光如此明媚,鸟儿在林中飞翔得如此欢快,鱼儿在水里游泳地如此鲜活,风吹得如此轻盈,树荫凉快的如此惬意。世间如此多的美景,你为什么要站在一旁静静看着而不参与呢。
一年四季季节分明,春种夏耕秋收冬眠,自然界生生不息,在一代代人的生命里轮回出现。为什么人不会从它们身上学点东西呢,不为长生不老,至少也能够延年益寿吧。
可人不仅不学,还在违背人本来的生活规律。白天睡,夜里醒。这不是荒谬吗,没有光适合睡眠的时候不睡,偏偏要等到白光照射时才沉沉入睡,不是有病吗。
而1900的生存更像是一个荒谬的笑话。他出生于海上,最后陪着轮船一起灰飞烟灭时也在海上,他一生尚未踏足过路面一尺,他终生生活在漂泊动荡的海面。如果只是个俗人也就罢了,偏偏他天赋异禀,钢琴的造诣螺旋式的被认可,先是船上的普通明众,后来有政府议员,最后竟然是钢琴界的大咖,无一不在证明着他的实力。
他还有高超的见解,有识人的慧眼。他能从每个人的神情里看到他的故事,他能平等地对待所有客人。
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人,最后选择了陪轮船一起,魂飞魄散于波涛滚滚之中。
按理来说,他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人,他有过真挚的朋友,如船长、乐队指挥家等人,他在世界里取得的成就也不可小觑。可偏偏这样一个人,消失是无声无息的,竟像从未存在过一般。他来这世界风风光光地走了一程,体会了大多数人无法体会的生活状态,甚至更为豁达聪颖,可他的存在,偏偏像没存在过一般。
人生是痛苦的。
1900的出生是一场预谋的抛弃,也许他尚在母体腹中时,便已被决定了命运。后来他被好心的人所收养,可在他年幼时,好心的人亦意外身亡。船长要送他到孤儿院,他离奇失踪才躲过这一遭遇。后来他爱上了一个人,最终也不过只是一场没有结局的动心,并没有收获爱情的果实。
连他的死亡都是痛苦的。他的生命,寄托在了船的生存里。船要被毁了,他也即将跟着消失。他和船,都像从未存在过一般。
生如风,死亦如风。他的命运从不曾真正地掌握在他的手里。无论过程里他如何努力活得精彩,最终仍无力与命运抵抗。
大多数人都是痛苦的。无论哪部文学巨著里,描写人物时总偏离不了人物命运的悲惨结局。《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是痛苦的,她的情人是痛苦的,她的丈夫也是痛苦的,连她的孩子,也将是痛苦的。《四世同堂》里,也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物的痛苦。
就是现实生活里,也不乏痛苦的人。多少致力于追求艺术的人,生前活得穷困潦倒,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死也死的萧索寂寥。那古典诗里的佼佼者杜甫,不也有人怀疑,他是因消化不良而死的吗。在人生的终点里,他九天没有吃饭,后来有人给他一顿佳肴,他因太久未进食而又吃得过多消化不良而死。
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痛苦,有郁郁不得志的人,也有连梦想都不知为何物的人。生活里,有太多事不知何时到来,有的小事让人心烦,有的大事绝望得让人心碎。
我们都是平凡人。很久之后,再读王尔德的: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时,发现原来这一句想要说的,不是激励与追逐,而是绝望。一种妥协于现实,不再挣扎的绝望。
意大利名导:时空三部曲
《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美的罪恶,源于人性的善妒
莫妮卡太美了,美的张扬,美的生动。她的美为镇上增添了绮丽,增添了风情,是战争时期里生活里的一道鲜艳色彩。她该被追捧的,该被众星捧月的仰望。她有那个资本,她够格。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女人,因为她战争打了十年。参战的士兵疲惫不堪,纷纷抱怨她的祸害。后来只因亲眼目睹一眼她的容颜,都纷纷感叹,为这样的人,打十年是值得的。
美,值得倾国倾城。
莫妮卡的美足以倾国倾城,可她在乱世里活成了罪人,最后战争结束时,她被拖至街头暴打一顿。最终伤痕累累,掩面而去。
我想要说的,是战争期间,赤裸裸出现在世间的人性之恶。
莫妮卡的丈夫,是为国出征的士兵,他勇敢,他有责任感,他在前线努力保护着这群生活在国家里的人们,随时面临着壮烈牺牲地命运。可他保护的人呢,他们中男人一面爱慕着他的妻子,一面又为得不到她而恶意中伤。女人羡慕着他的妻子的美,用恶毒的眼光省视着她。
她为另一名军官动过心,却因此不得不牵扯到法庭之上。为了生存,她屈身于律师身下。
她的丈夫“死”于战争里,她的父亲也在战争里丧命。她人生中的两个支柱,被罪恶的战争纷纷夺去。人们不但不同情她,还将她往绝境里逼,她找不到工作,也没有人愿意卖给她东西,她不得不成为一名娼妓,赖以为生。
战争结束时,人们不用在惶恐里度日了,便张牙舞爪地去清算罪行。她被拖在街上,在大庭广众之下承受着非人的责难。
影片结束时,莫妮卡随着丈夫归来,她在菜场里买菜,那些责难过她的太太们和她打招呼。一句日安,化解了荒谬年代里所犯下的荒谬事,化解了许多前尘往事里的恩怨。
人性的凶残在战争里豪不掩饰,有人在前线双手沾满鲜血,也有人在后方手握利刃,刀刃上的奸恶,是人性的恶。现在战争结束了,一切又回到了那个有秩序的年代,每个人在和平年代里披上了善良的外衣,用宽容对曾经的恶意粉饰太平。
美的罪恶,来源于人性里的善妒。美在极端的抽象里,毁灭的深入骨髓。
看电影是一种情怀,我们可以在镜头里走遍五湖四海,可以在镜头里阅尽人间冷暖,看遍生活百态。有人在电影里看异域装束,有人在电影里看绝色风光。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总有人在这里得到。
我在时光三部曲里,看到了时光的艺术,镜头的艺术,哲学的艺术,以及生命的艺术。
但无论如何切身的感悟,其实也不过只是在思想里走了一遭而已。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生存的探索,可能已不再渴望那么多的意义。于我而言,比起信仰与追寻,更看重的只是现实里的享受。
但无论如何确实丰富了眼界。
我喜欢完完全全成为一个时代的看客,去了解更多时代的故事。可我依旧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爱着这个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