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芳草集散文特辑谈天说地
简析红楼|《红楼梦》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

简析红楼|《红楼梦》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

作者: 简JN | 来源:发表于2021-11-29 22:07 被阅读0次

    《红楼梦》开篇便说,“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那么问题来了,《红楼梦》中为什么要隐去真事?隐去的真事又是指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隐去真事?

    (一)从文学角度看。《红楼梦》毕竟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如果就文学论文学,单纯地从文学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极有可能是作者的创作手法,即所谓的“障眼法”,也就是故意卖关子,这是小说的通用写法。高明的作者往往会通过遮蔽或转移别人视线、感觉等写作手法,以达到妨碍、迷乱读者视觉、感觉、体验的目的,让故事层层深入,让读者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中愈陷愈深,欲罢不能。

    (二)从所处时代背景看。《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写的又是谁,此处暂且不论,我们只要看看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推论出来,为什么《红楼梦》有那么多的不解之谜。不管《红楼梦》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但成书于清朝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清朝文字狱之盛,是中国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的,捕风捉影、欲加之罪堪称世界之最,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由此可知,《红楼梦》的作者必须慎之又慎,才能逃脱文字狱的迫害,所以隐去比较敏感的家事、时事、政事等“真事”势在必行。

    哪些真事需要隐去?

    至于哪些真事需要隐去,我认为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国事。国事不可随意言。原因有二:

    一是不好评判。因为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以为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可能相去甚远,不同的信息导致做出的决定会有不同。事虽然是“真事”,具体合理不合理却不好评判。评判不准,容易惹麻烦。

    如《红楼梦》第16回,凤姐与贾琏的奶妈赵嬷嬷两人聊天,赵嬷嬷说起贾府在姑苏预备接驾的那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凤姐便说她家也接驾一次,赵嬷嬷又说起江南甄家四次接驾的事情等等,作者只是通过书中人物闲聊天,讲皇帝六次南巡的事情,却并不评判,至于是褒是贬,是对是错,由读者各自体会罢了。

    二是说错了话的代价很严重。诸如大清王朝,为了维护满清专治统治,打击汉族甚至是满族中的异己分子而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满门抄斩。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故事,所以说,言国事须谨慎。即使是“真事”,也不敢轻易说出口,为了不引火上身,最好的办法是“将真事隐去”。

    (二)家事。家事为什么要“隐去”呢?其中又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家丑。俗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家的丑事还到外面去说,不是自己打脸吗?因此,虽然是“真事”,一般人也是没勇气说,所以必须“隐去”。

    诸如《红楼梦》中的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乱伦事件、贾敬去修道的原因、贾珠因何而死等等,涉及家族矛盾,模糊处理是最好的手法。

    二是按照儒家遵循的伦理道德而言,双亲乃“五伦”之一,纵然父母有做的不到的地方,也不可指责,否则视为“不孝”。所以,事虽然是“真事”,但也必须“隐去”。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此话在《红楼梦》中更是千真万确,不管是贾赦,还是贾珍、贾琏、宝玉、贾环,以及再下一辈中的贾蓉,个个不成器,除了宝玉外,几乎是人人无恶不作,难道不是因为父母教子无方吗?

    还有四大家族中的各位千金小姐们,如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湘云、凤姐等人,基本上是家里人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了女儿们的幸福,她们与卖到人牙子手里的香菱,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综上可知,即使是清朝没有文字狱,按照儒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观,作者也必须“将真事隐去”,给故事里的人取个名字叫“甄士隐”。

    于2021.12.28 16:38

    NO:2021-5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析红楼|《红楼梦》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qr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