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认为,学习不是为了教育他人,首先是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丰盈的内心才能蓄能、充实力量。
解读、助人与赋能不是虚拟的内存,也不是虚拟在自我的认知里。无论是面对自家孩子的学习、亲密关系的处理、还是来访者的诉求,若没有敏锐的觉察力、资源的整合力,其实助人自助就是一种自我耗竭,还可能会带给他人再次的伤害,他,可能是你的孩子、或亲人、来访者。
面对的一个人,无论是躯体症状、还是情绪问题,若要他(她)心身合一,还要倒溯童年,甚至母体连接时的印痕。因为,被激发出来的情绪或疾病就是曾经的创伤,它无论是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但印痕挥之不去。在某个时候的重现,并非本能反应,而是潜意识的觉醒,一种求关注、求救的信号。痛苦一定是要被看见,情绪也是。但,这种信号不被觉察,才会一错再错,终汇成疾病——可能是精神,也可能是躯体……总之,这是一种严重缺爱、求关注的表现。
让爱滋养幸福,用眼神、用肢体交流,胜过喋喋不休的言语。让爱流动在家人、亲人、陌生人身边,给予他们最真实的共情,还有内驱力的发动。当然,这种爱不是本能,也不是传统道德下的冷暖认知,而是技术指导下进行的、积极正向的能力引导。
让情有所寄,让心有所安,先懂自己,再读他人,自我成长的同时带动能同频的人,这与中医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出一辙。相通的东西整合需要知识,也需要能量输入,保持学习力就是重中之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知路上,为健康提供服务,且行且努力。
“我看着你笑中带泪的模样,
我看见了你的坚强
也懂得了背后的掩藏
那不是一种悲伤
那是一种释放
记忆不会忘记
潜意识,它一直都在
角落里,它随时都在,
某个时候会出来
接纳,和解那个小孩
有一天,它不会再来
再回忆就是过去
过去了
经年之后回首
那是一段经历
生命中的拥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