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方面的东西,最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和观点,我只能说上面说得有一定道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网上的东西虚浮了点,都是些掀起流量热潮传来传去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据和广泛的信服力,这些东西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过一段时间就会被夷为平地消失殆尽,但我不管会不会是这样,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神人圣人,就算它们是所谓掀起流量热潮传来传去的说法,偶尔花一点时间在上面也还是舍得的,我也愿意唠叨一些废话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记得原来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老师,有时候课堂上面对我们一群又调皮学习又让他头疼的学生他这样教育: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哪会儿真的生气了,突然打了你们一下或者骂了你们一句,你们又想不通了,接着又说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心理素质越来越差,不可以打不可以骂,动不动就怎么怎么样,还借用了网上的一句话说把戒尺还给老师,跟我们说起了想当年他们的那一代,他们那一代虽然穷,但他们吃苦耐劳经得起,和他们那一代相比我们这一代差得太远了,简直一代不如一代……虽然当时的气氛不是很严肃和紧张,他也只是一时被我们气得无奈才跟我们这样开玩笑,我们依然很活跃,调皮地和老师互相调侃,我想在这里可以用到他这些话。有那么一段时间也经常有这样的观点和说法传到我的耳朵影响着我,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而且那种观点和说法被传得理直气壮、如火如荼,形成一种不可抵挡的热潮。
首先是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过高途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向东老师,谈及如何管理零零后的时候他说如果用管理七零后八零后的方法来管理零零后,那么这种思想就已经落后了。他举了两个例子进行对比,比如他们小时候父母管理教育他们与现在的父母管理教育他们的孩子、教育农村孩子与教育城市孩子,用这两个例子来分析说明面临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要转换思维用不同的方法来管理和教育。现在和以前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零零后生活在相对富裕的时代,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在这种优质教育背后的富裕、公平、平等、尊严、自由、独立是独立的、尊严的、自由的,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去多聆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之间正真的对话,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信任、激发、正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后来我在一些平台也看到了这样的观点,以前的打骂孩子已经是一种旧的教育方式,现在提倡沟通的教育方式,以前的快乐是现在可能没有的,但现在的压力也是以前所不曾有的,所以时代在进步,教育观念和方式也要紧随其后,在新的时代就应该用新的教育方式。
其次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网上也有不少批判中国教育体制的观点和说法。可以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内卷的学生,内卷到可怕,面对应试教育,他们起早贪黑,别人都说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我想在中国除了上班族这样,就是学生这样了,甚至他们会比上班族更内卷,他们无论寒假还是暑假,玩的时间全部被压榨,要么没完没了的练钢琴之类的,要么加入各种乱七八糟的辅导班,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对他们的天赋天性给予尊重和发展,等他们长大了玩够了,在大学的时候他们就自觉地努力学习起来。因此,中国学生在这种压力大的环境下会出现几种结果,而最基本的两种结果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一是出现抑郁发生不必要的悲剧,二是人才外流,在中国患抑郁症的人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对于人才外流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也不是很确定我的观点,所以不便多加陈说。
其实我也很不喜欢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国是人口大国,社会上的很多方面不平衡,与之联系的每个学生各方面也就会有一定差异,如果每个人都照这样内卷,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一点的孩子内卷卷成了神,相反,条件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内卷卷出病来。像这样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可能不仅不会让人和社会进步,还会残害和消耗人的身体和精神,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是近来,我也在网上看到反驳这些观点的说法,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其实是向欧洲的一些国家学习而来的,试想,如果中国也学习人口比较少的发达国家的那些教育体制,就真的能很好的解决一些教育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吗?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一旦学着实施西方国家的那些教育体制,那么各个方面又会出现许多麻烦的问题,就像为什么宁愿荒废那些没用的铁轨也不把它们拆除回收,因为除了其他一些原因,更大一点的原因就是拆除铁轨的成本比回收回去重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更高,所以只能说目前这样的中式教育才是最好最适合的。
我对于网上各种有关教育的观点和说法都表示一定赞同,比如众所周知的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是最好的捷径,可是我认为读不读书是自己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如果你在选择不读书之前,我依然还是要劝你把书读下去。说实话,那些不读书在家在社会的上班族并不比我们在学校里没日没夜读书的人压力小,我们很少有人说读书成就他一生的快乐,我们大多读书的人其实就是愿意熬才会坚持下去,我原来听过一些人说他们小学都还没毕业就回家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过了很久以后,当和他们再次聊起他们读书的时候他们还是说选择不读书也没有后悔过,对于读书,就算读得没那么久他们还是感觉读够了,而这类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只是某一刻想抒发情感的时候在我们读书的人面前说还是要好好读书,以后出人头地如何如何的,不要像他们那些在家的累死累活,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现实,我一点都不赞同用打鸡血灌鸡汤的方式让别人读书,只是不想让那些读书的人以书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的状态活着。我不会站在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立场上,但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教育那些厌烦读书的人,不要求他们从心底里愿意读书,只要肯坚持就足够了。面对现实没有其他办法,我只想说除了这样我们别无选择。
很多人都说苗族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落后,这其中批判最多的应该就是苗族学子,不过确实要承认苗族的很多地方都比较落后,特别是教育和经济。但在我认为,苗族的教育思想一点都不落后,在现代这个社会,谁还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把书读完读好,至少在我的生活圈和认识圈里,我还没见过哪家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家干活赚钱结婚不让读书的,我想就算有也是少之又少了。苗族家庭对孩子的管理可能到孩子成熟一点以后就松散了,不然书好不容易读着读着突然不读了,为人父母甚至亲人怎么会不感到可惜呢?所以有一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确这样想,但实践起来比登天还难。很多时候在苗族的生活中,读书的重要性只体现在茶余饭后或者做需要文化的事情上吹牛聊天的某一瞬间。
现在读书的苗族处于的一种状态就是好好读书,以后想要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很少有的说读完书就是要回去发展和建设自己的家乡,然后带动经济发展,我们虽然也在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但只是通过读书想把民族的东西努力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想到民族要变成在时代中自身该有的样子,生活也一样。这不仅是苗族,估计每个民族都会有这种情况吧!
还有一点是关于梦想和读书。我先声明,我知道在这里讲的很多东西可能会得罪一些人,特别是读研及以上的,甚至一些老师,或者那些梦想考研的同学,那我先给我在这里要说的这些做一些简单评价:狂妄自大。我有一些小目标,如果以后沦落了,没有兑现到我所讲的这些,那么我也希望各位不要嘲笑我,讽刺我,倒是也无妨的,因为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也就不再害怕别人嘲笑了。各位读者朋友大人有大量,我知道各位都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
考研的都是一群没有梦想的人,只有没有梦想的人才会继续选择读书,把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就好比温室,越教育人越把人的梦想教没了教忘记了,不要以为书读得越多越好,不要觉得读书就真的很有用,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读书的人都是在读在学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的东西,那些真正的哲理都是掌握在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的手里。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读书,并不是觉得读书就没有用,就不用读书了,并没有,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要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为读书而读书,其实书读得越多,反而思想可能会被束缚被禁锢的越多。大家不要觉得会对自己过去做的一些事情感到羞耻,觉得幼稚,以致于不敢面对,只要不突破道德伦理,不触犯法律,之所以会觉得过去的那些事情幼稚,是因为你现在不敢做了,你现在长大了,却不敢做甚至不敢想小时候做过的事,我们不是变得成熟了,而是越来越胆小了,胆小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有本事,觉得自己可以拥有小时候没有的东西,做到小时候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你非要跟那个曾经怀揣梦想满腔热情的少年的你自己比较的话,那现在的你可就差得太远了,现在的你自己怎么配得上跟以前有梦想的你比较呢?
你说现在这个社会,一个普通大学四年的毕业生和一个博士毕业生同时出去社会,你觉得会怎么样,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博士毕业生会比较占优势,这么认为意思是博士毕业的就不是人了吗?同样是人,不存在谁占优势多一点,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博士毕业的会更占优势一点,但那个大学四年的毕业生只要还有梦想并且为之奋斗拼搏,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相信十年二十年绝对不比那个博士毕业的差到哪里去。
我大学四年毕业,到时候出去社会,别人叫我去搬个砖我倒还愿意,可博士一毕业,叫你去搬砖你怎么可能会愿意呢?我要是好好利用我考研考硕考博的时间来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我那些选择继续读书的同学几年后博士毕业,他们绝对赶不上我,不用说赶,他们还会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吗?他们唯一考虑的是怎么生活,谈何赶不赶呢?他们忙着生活,就算有天大的能力可以超越我,他们也不会再去想了。研究生都没有梦想了,博士还会有梦想吗?你一毕业人家就拿着高酬劳在校门口等着你了,你还会以自己有梦想为理由拒绝人家吗?一辈子没有灵魂的却又不知疲倦的给别人工作,也不知道图什么,有钱又怎么样呢?你说不如一个搬砖的普通人快乐,活的跟狗一样,或者连狗都不如。
读书太广了,什么都可以是,什么都可以不是。还是一样的,你可以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觉得有趣的事渡过一生,但读书好像越来越成为一条必经之路,就算感觉很煎熬,还是咬咬牙坚持下去,可能真正认识了读书,就不觉得那么煎熬了。我们只能在大的方向上形成坚持读书的观念,既然读了就尽力,无论最后是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