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美诗美文汇婚姻育儿成长励志
如何从懦弱,自卑,颓废,堕落中走出来

如何从懦弱,自卑,颓废,堕落中走出来

作者: 回忆成疯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12:31 被阅读66次

    缺爱的人往往容易自卑,并因此陷入很多痛苦无法自拔。要走出这些痛苦就需要抽丝剥茧,把自卑的核心摊开来看,只有看懂了,才能知道怎么解决。

    一、什么才是自卑者的核心信念?

    我们通常以为所谓的自卑就是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够好,然而这并不是它真正的核心,甚至可以说这个让人痛苦的信念反而是自卑的心理舒适区,是用来回避自卑真正的痛苦的。

    自卑感的核心信念是“我是不重要,没有价值,会给人带来困扰的”,这是一个比“我不够好”更加可怕的信念。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真的是这个样子,那必然会被厌恶,被消灭,或者在无尽的孤独中如蝼蚁一般悲惨地死去。也正因如此,如果一个人过于相信自己就是这样没有价值的,那他就会尽己所能地去掩盖这个所谓的“事实”,以避免陷入到无法承受的可怕的后果中,这就产生了对自我重要性的过度补偿——我必须要全知全能,能够完成别人的一切任务,以便尽可能多地创造“我有价值”的证据去保护我自己。

    但这种过度补偿的结果是很容易预见的,没有人能找到足够的资源去在各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于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自卑者总是会遭遇各种挫败和耗竭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下任何人都容易产生“我资源不够多,不够好”的念头。

    到这种时候,一种奇妙的心理防御就启动了,它就像是在对别人进行如下的对话:

    1、如果我没有足够的资源,你就不应该对我有如此高的期待。否则你就是在逼迫我。

    2、如果我没有能力去承担那些责任,那我也就不应该去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你也没有资格指责我“没有价值”。

    所以,反复说自己“不够好”虽然很痛苦,但也可以奇妙地带来防御效果,只要在面对压力时承认自己不够好,做不到,立即就可以从压力环境逃离,以免应对挑战失败而暴露了那个无价值的核心自我。而且“我不够好”这个信念产生的痛苦是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化解的,就比如:

    去相信“我之所以不够好,是因为环境对我有妨碍,有恶人暗中破坏。”;

    化身为杠精,去把其他人都拉进“无能者”的范畴,这样一来自己就不会显得特别突兀了;

    陷入不满和委屈:我得到的不多,不应该回报那么多,所以你也不要对我要求太多;

    抑郁,彻底合理化自己的无能,以便更好地接受它;

    陷入焦虑,在某些细节上吹毛求疵,以此来营造一种“我很忙很努力,已经承担了很多,不要再来要求我”的气氛;

    大包大揽,但只提供想法,不负责具体方案,做不好就都是别人的错;

    用成瘾来提供虚幻的成就感,以麻痹无能感。

    ……

    太多防御措施了,就不一个一个列举了。但这已经足以说明,“我不够好”从技术上来说要比“我没有价值”好处理得多,因为后者必须要拿出客观证据来才行,而前者却只是一种主观判断,很容易干扰。

    二、缺爱是怎么催生出自卑者的核心信念的?

    人的自我概念并非天然就有的,而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观察环境对自己的反馈而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我判断自己是什么人取决于环境如何响应我”。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外部环境就是自己的养育者,所以也可以说养育者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孩子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等式:

    我的需求能够被快速而友善地响应 = 我是随时被关注和喜爱的 = 我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物质保障的满足,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满足,这包括依恋、免于恐惧、疗愈挫败、尊重与接纳等等,然而在缺爱的家庭环境里,养育者通常是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的,甚至问题更严重的家长还会对孩子进行情感虐待,比如忽视、无缘由的责骂、精神控制、道德绑架等等。

    长期处于心理需求不满足感的状态下,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我不重要,没有价值,是父母的拖累”这样的自我认知。

    当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开始进行社会活动后,也会本能地想要在外部环境中去补偿原生家庭的缺憾,这个时候前面的等式就反过来了:

    只有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才可以得到认同和安全感,才可以满足心理需求。

    基于这个信念,缺爱的孩子就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

    “我最好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也不要轻易求人;不要轻易暴露我的无能,也不要轻易承担责任;不要对任何竞争者放松警惕,也不要轻易参与竞争。”

    在这样一个异常矛盾的行为准则下,缺爱的孩子往往就会形成脆弱的高自尊,自我要求完美而严苛,却会因为一些小小的瑕疵碎成一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缺爱的孩子总是会感受到强烈的羞愧、耻辱、自责等情绪,因为他们的自尊总是会不经意地被一些小挫败轻易击碎。

    三、这个信念带来的问题是啥?

    极度自卑可以看作是一种缺爱造成的心理创伤,自卑者终其一生都在极尽所能地回避无价值感带来的痛苦。其实无论是“我有价值”还是“我没有价值”,都是一种僵化的认知形式,因为价值其实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动态互动的即时状态,比如一块金砖,如果被埋在沙漠永远没人看见,那它到底有没有价值呢?而一瓶不值钱的自来水,对将要渴死的人又有没有价值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对于自卑者来说却有可能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始终在追求能够永恒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个完美的自我,至于这个完美自我到底能不能用,就不在考虑范围了。缺爱造成的不安感会让自卑者总是以“有一天不用这么辛苦努力”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们对一件事情的坚持只是为了回避痛苦,而不是出于热爱产生的自发热情,这会导致他们的行动持续性严重不足,结果做什么事情都感觉阻碍重重、难以坚持。

    除了“续航能力不足”,自卑者应对环境危机的方式也缺乏灵活性,总是在以某些特定的情绪和行为应对所有场景,而正是这种僵化导致了自卑者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种无法应对的困扰,这就加剧了精力的消耗。之所以会反复遇到这些困扰,是因为自卑者总是能够将各种场景加工成一句话:“这证明了我不够好,没有价值。”

    下面举几个场景来展示这种僵化特征:

    场景一:女孩总是在询问男友:“我和你妈落水你先救谁?”

    女孩的典型心理过程:

    1、如果你选择救妈妈,那妈妈比我重要,这证明了我不够好,对你没有价值。——伤心、委屈

    2、如果你选择救我,那我就是一个不孝顺,不道德的人,我就不够好、没价值了。——焦躁

    3、就算你回避这个问题,一直说你爱我,但我对自己的价值表示怀疑,你会一直爱我吗?如果真的爱我,为什么不能做出选择?——焦虑

    场景二:工作中,某员工被老板指出错误并要求改进。

    员工的典型心理过程:

    1、老板故意找,羞辱我,他在说我没有价值。——愤怒

    2、我做了那么多他都看不到,在他眼里我的付出是没有价值的。——委屈、怨恨

    3、完蛋了,我犯错了,这证明了我不够好,我的价值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焦虑

    场景三:某大学生参加同学聚会,整个过程都没有参与交流。

    该大学生的典型心理过程:

    1、我不像别人那么健谈和幽默,我发言的话别人一定会觉得我无趣又庸俗。——失落

    2、如果我不能表现得闪耀一点,那别人会认为我是个毫无用处的傻瓜。——焦虑

    场景四:某老好人,总是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家里人对此意见非常大。

    老好人的典型心理过程:

    1、如果我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他们就会失望,并认为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失败者。——焦虑

    2、如果我麻烦了别人,一旦他们也向我提出要求,我又做不到,就会认为我贪图小便宜,是个累赘。——焦虑

    3、如果我不能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作用,就会被人遗忘和抛弃。——焦虑

    场景太多就不赘述了,但这些场景也足以说明自卑者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我会暴露自己没有价值”这个念头的煎熬。

    四、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缺爱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话题,但去谈一场恋爱是肯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甚至反而还会恶化问题。但也不能相信什么毒鸡汤,去给自己洗脑说:“人就是要自己爱自己,不要渴求别人的爱。”

    要走出困境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缺爱造成的僵化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后才可以和别人达成顺畅的协作,贡献自己的价值,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汲取到真正的正反馈。所以首先要做的反而是先要修正一些偏执极端的人生信条。

    比如:

    歪曲信念1:不完美的人就等于垃圾,会被抛弃。

    修正信念:我和其他人并无区别,我们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只要总体上是好的就行了。

    ————

    歪曲信念2:我不能让别人失望,否则就会遭到厌恶和抛弃。

    修正信念:我的精力有限,可以合理地告诉别人,有些事情我确实做不到。

    ————

    歪曲信念3:我没有能力,什么都做不到。

    修正信念:能力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通过不断的锻炼来提升,我要做的是先动起来。

    ————

    歪曲信念4:我不能犯错,否则会被嘲笑和打击。(这个信念与歪曲信念3有很强的关联性,正因为害怕犯错,才会不断说自己做不到。)

    修正信念:错误并非敌人,而是伙伴。它告诉我们方法的漏洞在哪,让我们可以更加完善。

    修正信念2:犯错并非是我很糟糕,而是我的方法有问题,我需要承认错误,虚心请教,反而可以获得认可。真正让人厌恶的是死不悔改。

    ————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歪曲信念3和4简直就是自卑者的死循环,只要一面对压力就跟吸大烟一样的忍不住要说“我做不到”来释放压力,时间一久这句话真的会变成烟瘾一样的问题。而且更麻烦的是,如果当一个人对提升自己感到完全绝望,就容易本能地将环境贬低成和自己一个水平来让自己的“丑”不那么突兀。要知道,攻击和评判都是可以产生释放压力的快感和掌握权力的虚幻成就感的,一旦对这个模式上瘾就很难戒断,让问题持续恶化。

    除了修正一些歪曲信念,我们还需要警惕自己的“非黑即白”思维(也叫全好全坏思维),这是来源于脆弱高自尊的一种思维模式,即好的时候完美无瑕,一旦出现瑕疵就全盘崩塌。所以我们也需要在感觉自己很糟糕的时候,学会给自己客观打分。0分和60分是完全不一样的,100分扣掉5分那也还有95分,离完蛋了还早着呢。

    总之,缺爱不是绝症,走对了路总是能出来的,千万不要沉溺于自己的完美幻想里逃避现实,只要放下戒备接触当下,马上就会发现现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从懦弱,自卑,颓废,堕落中走出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xn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