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在《十二盏明灯》这本书里说:“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就失去了可以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书是读不尽的,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且不单要选择有价值的书,更要选那些适合自己成都的书,因为一些在学术上有价值的书,不见得对每一个读者都很有价值,譬如《西方哲学史》这本书就不一定能对小学生有多大的帮助,譬如想了解点经济学的知识,就立马捧起一本《国富论》来读,但未必就能读得进去,或许翻了几页就把这本厚厚的书搁置在一旁了。
所以说,读书要选择,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更要选择合适自己的书。
有位在书店上班的朋友说,一些人逛书店时往往就是喜欢买那些封面和书名吸引人,纸张和印刷精美,厚度够的书,而书的内容却是其次在考虑的。原因就是读者到书店悬殊,经常先被封面和书名吸引才会去翻阅。看的时候,最初注意的则是印刷和纸张,然后估计价钱与书的厚度相当,拿在手上也有质感,就会掏钱买。至于内容,因为在书店里没有太多的时间注意,所以并不重要。买回去之后,翻阅了几页才发觉书中的内容对自己没有太大的价值,然后就会把书搁置在书架上,让这本拥有着精美封面的书布满灰尘。
由此可知,有时买书的冲动,长长并不是起于求知的欲望,这也是有些人把书架存得满满的,却本本如“新”的原因。
那我们要如何才能找到一本合适自己的书呢?
被誉为“笔记之王”的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曾说,选择一本合适自己的书其实来源于生活习惯,不管是在浏览报纸和杂志广告时还是在书评,地铁广告、书籍的卷末广告和新书发行的传单里发现了好书,都要做好随时记录下感兴趣的信息。只要养成了这个习惯,在选书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冲动了。
首先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比如购买小说或者纪实作品时,会考虑是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气氛中、是为了了解书本的作家还是为了分析最近一段时间的文学走向。比如购买工具书是,则会考虑是为了要以后运用到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中,方便传授他人,提高自身涵养还是为了提升自身某项技能。
明确读书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让自己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也是为了帮助自己能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找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更能列出合适自己的书单。当然如果平时因为工作劳累而无心发现身边的好书,我们也可以窃“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例如加入读书群,直接分享别人的劳动果实(书单),一群热爱读书的小伙伴肯定能推荐一些适合你的书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