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这次举办了“我与格兰仕共成长”的活动,仔细想想,我这将近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中,格兰仕一直都在,我着实应该写一写。
父亲曾打趣,我们一家都是格兰仕的孩子。这是真的。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就在格兰仕工作了;家里那台微波炉,用了十几年,上边“格兰仕”的标识还很清晰;孩提时,母亲收工后常会捎点员工福利,一袋生米线,或者两块小蛋糕;过节的时候,公司会发些粽子、月饼或春联,节日的气氛就来了……
我用着、吃着格兰仕的,最近我还穿着格兰仕的厂服,过着五十余天的格兰仕打工生活。
我说,在这个“养”我的地方,我想试试。父亲说,那便试试。我在变压器车间的整理线工作。最初是“起箱”,这是流水线的第一个岗位,简单但枯燥,而且折腾人。拿线,扭线,贴纸,一天要重复这样的动作四千多次,低头久了,脖子和腰总有一处要先痛,尽管我坐着,也不得不为被我压了一整天的塑胶凳子而愤怒,凳子的形状都印在我的臀部上了。在“起箱”这岗位上我手脚不够利索,便有不断的催促和责备,到后来,我就被调去“装箱”,流水线的最后一个岗位。这也简单,卡纸,包装,装箱,也是四千次。相对于“起箱”而言,这里有好的地方,相对没有那么紧张,而且时不时能够以找箱子的名义到处走走,松动筋骨,临近收工的时候还会有前面岗位的同事搭把手……
早上七点半开始,傍晚六点半左右结束,除去中间三个时间段的休息,一天下来大概有十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从刚开始的煎熬、不适,到后面自然、熟习;从清晨睡眼惺忪独自骑着单车,到傍晚笑声朗朗相伴骑着单车……怀揣着激情是一天,拖沓着疲惫是一天,一天又一天,五十余天就过来了。一天重复四千多次,重复了近两个月,我的生活两点一线,每一个步骤都是公式的选择,然后代入。我成了公司的又一块齿轮,随着其他许许多多,一样的、不一样的齿轮一起转着。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开始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我从事这份工作的初衷是什么?我从中得到什么?这里又与我的成长有着什么关联?
我试图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工的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结论,得不到我想要的成长。我要去找份别的工作,不一样的工作。这时,我忽地想起一句话“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李娟有文《我们的裁缝店》:“假如我们尝试改变,说不定会过得好一些,但也说不定更差一些。但是,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比此时此刻更为确定、更有把握一些了。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那些还有其他梦想的岁月已经成为过去了?想想看,我们生命中最欢乐最年轻的时光都用在了学习这门手艺、使用这门手艺上,我们肯定不仅仅只是依赖它生活吧”?
我想到了严格也关怀的线长,啰嗦和尽责的流动大姐,辛苦却坚守的老员工们,还有许多同我一样青春正好又有些懒惰的新员工们,这是人性光怀,是团队合作,是个人集体……很多时候,当我把线扭好,把纸卡好,把产品一排排平稳准确地装箱后,总会在刹那间想通很多事情。我知道,这一瞬间,是我的成长。我还知道,这样那样的一瞬间,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或许是自幼从父母的早出晚归中看到生产工无奈生活状态的时候;或许是父亲向我讲述生活中工作中的格兰仕方针“精益求精,永创第一”的时候;或许是格兰仕微波炉取得世界第一时,父母以格兰仕人,以中国人的身份为之自豪的时候……我知道,这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都是我的成长。
成长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成长不只是那一瞬间。所有的一瞬间都有其前期的积累过程,量变引起质变。倘若没有这五十余天的打工经历,那么,我得到的这些那些,都是不能使人信服的。绝知此事要躬行,成长是不断实践之后的量变的那个瞬间,同时,生命中这样的瞬间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成长是不会停下来的,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成长。
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企业而言,也是这样。在格兰仕的生命历程中,成长也是不断地积累,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质变。格兰仕是有情怀有历史使命感的大企业,从羽绒制品厂开始起步,慢慢转型为家电业,最终格兰仕微波炉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大品牌。我们格兰仕人都为此而骄傲。
但是,成长不应该停下来。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展业转型大升级的今天,格兰仕更应该精益求精,寻找问题,不断成长。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许多:我的工号是六十万多一点,而顺德厂和中山厂两间大厂的人数相加不足十万,人员流失严重;正值生产旺季,我所在的变压器车间长白班生产工连续五个星期上班,底层员工休息时间不足;闲暇人员素餐尸位问题严重等等。
或许,格兰仕作为一间大企业,能够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我们不该求全责备。中国的家电产业也有很多同行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一间企业担负起一个行业的责任未必有些强人所难,但是,真正优质的企业就应该有这样的追求。以民族的责任为自身的责任,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在竞争与反思中不断成长。这是我们格兰仕人所热烈憧憬的公司的未来,我们相信,这一定能够实现!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继续与格兰仕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