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们乘车去宝鸡歧山的周原青铜博物馆,虽说一路上天气阴沉,但春意已无法阻挡。恰逢仲春之初,天气回暖,大地渐渐苏醒,玉兰花开,柔柳刚露出眼腈,似乎刚刚醒来的样子,感觉生机正在回归。
平日上班总是感到很忙碌,身心感到都很紧张,今天忙里偷闲一天,放空大脑,心里感觉很放松。
虽说窗外没有什么风景好看,但孕育生机的自然让我感到隐隐的喜欢,因为期待中美好的春光会渐次展现。
一、
经过三两个半小时,我们到了周原青铜博物馆,扫码进入馆内,先看到地面上的房屋,听导游说那是模仿周原遗址图修建起来的,尤其明堂的建筑,根据一个青铜鼎的外形,设置成了圆形的样子,很有特色。
接下来我们拾阶而下,进入了周原地下的周元青铜博物馆。一进,关门,先看到了“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八个大字。我当时认为这个“方”应该是地方,所以把它翻译为万帮朝拜的地方。后来一同事查出来说这个“方”是准则、模范。原来这句话是说宗周是万邦的准则。
接下来我们开始参观周原出土的一些文物,当时我被那种模拟考古的电子屏所吸引,于是我亲手点开屏幕上的图标,从先用探铲开始了考古,接着又用白灰画出了考古的区域,接下来开始用铁锹挖开标出的区域,在我只是把那铁锹的图标点了几下,就挖出了一个长方形区域,屏幕提醒这是墓葬区,于是开始小铲挖那些标出来的文物区,然后点开小毛刷的图标,细细的说刷了几下,一件件文物图片就出来了,我当时很惊奇看到一串红色的玛瑙串珠,心想西周早期古人就能制作出这么精良的玛瑙饰品,真是难得。此外,还看到了“节约”的文物图片,我看这好像小水龙头的多项连接管,但我知道当时不应该有这东西,所以带着这种疑惑,我在后面的听讲中,明白了“节约”原来是穿马的缰绳的,便于马套车,也便于人骑马抓住缰绳。
看来带着问题去参观才有收获,以后旅游前我一定要做足功课,不致于无目的乱转。
二、
这次参观周原青铜博物馆,我看到了许多陶器,那些陶器的品类十分丰富,名称各异,样式古朴,美观又实用,这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周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突然想象周朝的一个妇女每天从大瓮中舀水到釜中,点火烧水,此刻炊烟袅袅。等到水开后从簠中取出粟米煮粥;或者取出粟米,放入甗中的箅子上蒸粟米饭。当饭香飘散在空中时,她饭盛在钵中,让家人食用。他们就是这样热气腾腾地生活。就在这样年复一年的烟火气中,他们的生活就过去了;也在这样的烟火中,一个王朝也消磨掉了。
在遐想中,我不觉走到了骨制器具的展台。看着各式各样的骨制器物,我为周人的精巧与耐心而折服。他们制作出小巧的骨耳勺、骨笄,骨簪等等。它们历经三千多年的时间风雨的侵袭,依然保存完好。想象当年周人如何精心挑选骨料,然后在石头上慢慢地打磨。也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地打磨,才造出如此趁手的器具。正是他们的精巧与耐心才让器物这些器物得以传承至今。
跟着导游的步伐,我终于来到了青铜器的展柜,琳琅满目的青铜制品让我再一次惊叹先祖们的生活智慧。正是青铜文明的发展让钟呜鼎食的贵族生活有了可能。
在这众多的青铜鼎中,我被一尊刖人鼎吸引。这尊鼎似乎记录了一个故事:某周人被施以刖刑,他被割掉了左脚。主人为了让他不致于饿死,便给他安排了看门的工作,因为这不需要太多气力。难怪鼎中的刖人坐在右边门口,左边是门钮。看来主人挺有人性的。这个鼎让我对刖人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似乎那个刖人看门的生活在我眼前鲜活了起来。
在游览中,我对古人制作的青铜器工艺有了粗浅的了解。原来聪明的古人先制作青铜器模与器范,让制作各种型号的鼎有了可能。他们先用陶土制作模型,然后用青铜浇筑,最后拆掉模与范,这样就造出了需要的青铜器。
当时我还看到古人制作铜铃的视频,原来古人把制作两个半圆模范,提前在模具中放好铜舌,先各用陶土制作完成,再把两个半模范合在一起,最后用青铜浇铸,这样一只完美的铜铃制作完成,我不由得为他们的创意和智慧而叫好。不过如果我穿越到周朝时,估计我想不出这样的办法,我不由的为自己的笨而苦恼了,担心自己在那个朝代活不下去。
这次游博物馆让我感觉与周人的生活亲近了。周原之行让我对古人的生活触手可及,似乎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热气腾腾的生活。看着这些器皿我感觉古人的生活也是很丰富的,这让我不至于对古人的生活误会太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