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网:如果你问我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我会回答是独立。如果你问我比独立更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我会回答是坚持独立。如果你问我比坚持独立还要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我会回答是永远独立。
我这个人从小到大有两个习惯一直没改过,其一是坚持学习;其二是拒绝扎堆。坚持学习这个事儿吧,其实特别难,因为我发觉身边很多人,念书的时候就习惯偷懒,书能少看则少看,问题能少思考就少思考。自然而言,好不容易熬到了从学校毕业,自然更是可以堂而皇之告别学习,不再对任何新鲜事物感兴趣了。
拒绝扎堆这事儿,听起来倒是挺简单的,好像是个宅男宅女就能够做到似的。但是拒绝扎堆的意思,可不是字面上不往人堆里凑这么简单,而是指“君子慎独”。这词儿出自《礼记·中庸》,由于原文颇为生涩难懂,这里我们一切从简,大致意思就是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最早听说这句话是中学时期,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提醒我的。当时小心年纪尚轻,理解起来这句话有些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够体悟到这句话的意思。相比身处公共环境,由于受周边环境影响和社会舆论压力,几乎所有人都会隐藏许多本性中糟糕的一面。而真正当自己独处一室时,往往难以战胜心魔,从而荒废大量时间。
所以,人海茫茫中,能够时刻保持独立思维和生活态度的人,原本就是少数;而保持独立思维的同时,又能够不偏执,不偏激,不桀骜不驯,不曲高和寡,不自私自利,不损他人利益,就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关于互联网,关于自媒体,关于知识经济这三件事,基本上是随着时间先后逐一发生的。由于工作原因,这三个领域或者说是方向,基本上是小心每日工作,都会接触到的。而尤其是关于知识经济这一相对的新兴事物,小心之前曾数次谈及过,其中尤其以“智商税”为比喻的那篇分享聊得最为通透。
事实上,小心本人是十分赞同知识是可以商业化,也可以商品化的。那既然是可以商业化、商品化的东西,自然也就可以明码标价,甚至待价而沽。但是由于知识本身的属性原因,它很难被以某种标准规范化和定义化,所以关于商品化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售后,是至今为止完全没有办法被规范化的。
如此一来,我们发现原本传统的“成功学大师”、“算命大仙”等社会骗子,纷纷重新包装粉饰过后,结合互联网+只是经济,各个都变成了对应行业的“大师”们。在缺乏监管部门和品控部门的市场内,他们几乎可以随意胡说八道,甚至是误人子弟,肆意传播十分恶劣的价值观。而且,还不用担心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同老年人普遍怕死,所以十分容易被保健品骗子坑蒙拐骗一样;年轻人普遍焦虑,对未来迷茫,对未知恐慌,于是同样被一拨狡诈的中年人抓住了软肋,打着“知识经济”的羊头,卖着“心灵鸡汤”的狗肉。年轻人前赴后继,原本走入社会时间就不久,收入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再次上缴了不少的“智商税”给这些居心叵测之徒。
小心身边有个朋友,家庭普通,从学校毕业也没多久,在一家小互联网公司里工作。但是这位朋友非常热衷于“知识经济”,各类财经、商业、投资、理财、创业的视频、音频课程买了一堆。每天下班之后,也非常热衷与参加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听友会,交流会。
我和他聊过几次,关于为什么他要把如此多的时间,都用在这些内容上。从他回答我问题的语气中,我看出了他对于未来的憧憬、向往,同时也察觉到了他的焦虑和迷茫。因为他买来的那些课程中,几乎到处都充斥着一夜暴富,年少成名,东山再起等等内容。作为一个普通人,他非常羡慕这些课程中描绘的宏伟梦想,也对于这些课程所谓的“讲师”尊敬有加。他总是把你知道那个XXX老师嘛?他太厉害了,你不知道他都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他人脉有多广,能力有多强,我太佩服他了!……
因为是朋友,所以小心对于他目前的生活现状,感到十分之忧虑。按照常理,学习会让人变得更开阔,更通透,对世界的心态变得更平和,更客观。但是这位朋友的状态,分明就是焦躁不安、冲动亢奋,鸡血打满。对于自己的工作提不起兴趣,终日里想着改变世界的“宏伟梦想”。不能让人变得更平和客观的知识,一定不是什么好“知识”。
你为什么宁愿花钱听别人给你讲的世界,却不自己亲眼去看看这世界?这是我询问他的问题,也是他完全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说的文艺一点,这叫“听过了很多道理,但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说的普通一点,这些统统都是别人的人生,别人的世界,你就是听上几百上千遍,依旧成不了你的记忆和阅历。而说得难听一点,总是热衷于从别人口中直接获得人生、职场、创业“干货”的人,其实是有不少心存侥幸、渴望抄近道、少付出早成功的投机心理在作怪。
我见过很多月收入五千上下,但是却每月花上一千多块购买各种课程的年轻人。其实我倒觉得,如果这每月一千多块的学费,如果能用来每年或半年报个平面设计班、会计财务班、计算机编程班之类的技能型课程学习,倒是十分有意义且物有所值的。
所有的工作技能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天赋不同,聪明的偷偷懒,倒是也无伤大雅,只要日常工作应付得来即可。但是涉及自己人生三观的大事,却是绝对不应该也不能够偷懒的。哪里有连价值观都是照猫画虎,世界观都是道听途说,人生观都是模棱两可的成功者?如果有,你来告诉我是谁?
年轻人热衷于人际交往,这其实值得肯定,中国人历来习惯把“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的俗语挂在嘴边。但是交朋友,应该从朋友那里听什么,其实至关重要。多听他的经历和故事,少听他的活法和三观,从长期看,对于你的借鉴意义其实更大。
看历史书也是一样,除了那些情节曲折,人人都着迷的故事外。我们其实更多应该看到的是历史人物在面临抉择、困境、麻烦时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因为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更加有益。而不能总是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个案特例挂在嘴边心上。
另外,与其一个月花上一千多,听各路魑魅魍魉的“高人大师”收你智商税,传你“人生干货”,倒不如把这些钱省下来,每月挑选两个周末,买两张车票,或短或长亲自去看看这世界。相信我,你只要坚持这么做一段时间,再让你回来听这些“大师”们的课程,你准保摔碗砸碟子骂娘了。
目前市面上,90%的知识经济付费,都是你的钱成功被骗到了他的口袋,而他脑子里那些糟粕,你没学会还好,真学会了,又是为社会新添一只斯文败类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