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乐

作者: 禾非几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18:01 被阅读0次

    《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而《论语》作为延用了数千年的教科书之一,自然对“礼”有着不同的见解。

    众所周知,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征战不休,礼乐制度崩坏,社会动荡不安。孔老夫子虽有才却不得重用,因此大半生从事教育,编撰五经,创立儒教,从而得以流芳后世。而《论语》这部语录体散文,虽然不是孔子亲自编写,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夫子对礼乐方面的主张。

    那么,在孔子眼中,他所追求的礼乐是什么样的呢?

    子曰:“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在庭院用六十四个人奏乐跳舞,在孔子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在孔子所追求的周礼中,一佾为八人,而八佾有六十四个人,这是天子才可以使用的特权,季氏以大夫之身却僭用天子之礼,此乃大逆不道之事!

    由此可见,孔子推崇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礼仪章乐,还有周朝比较完备的较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各阶层均有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但是,与此同时,孔子创建的儒家主张的是“仁政”,比起法家的严刑峻法,儒家要温柔不少,儒家以礼教化百姓,只要人人遵守礼乐制度,守礼节俭,那么自然阶级得以维护,社会得以安定。

    此外,礼乐顾名思义离不开“礼”,那么《论语》中又有什么体现呢?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对礼的运用有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他认为礼的运用以办事恰当和顺为最好,一切按照“先王之道”,把这一条做好,但也不能只知道恰当和顺便片面追寻。因此在这里,“礼”指的便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仪,而是与“先王之道”含义相近,都是指一种方法制度。“先王之道”指从前圣明的君王的治国方法,“礼”则是指礼乐制度,先王的方法固然不错,但是还需要礼乐制度的节制约束,在这之后才能适用于国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对礼乐制度的高度赞扬,以及对礼乐制度的宣扬。

    当然,《论语》中的“礼”也并不全是指礼乐制度,它还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看法。

    每个人一生难免都要经历婚丧嫁娶,其中关于丧礼《论语》有这样一则: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对一般的礼仪,要节俭朴素不要铺张浪费,而对待丧礼,与其仪式周到,不如内心真正悲哀。这似乎就是礼之本了。

    因此,《论语》中所反映的礼仪不仅仅是指仪式上的周全完备,更是指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要求人们要有仁爱之心。对此,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无法执行礼乐制度,也无法弹奏听取音乐。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中“仁”贯穿始终,“仁”和“礼乐”是不可分隔的。

    《论语》中的礼乐既有礼乐制度,又有礼仪,但在孔子看来这些都不过是用来让社会安定,规范行为,与根本上的巩固维护君王统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中的礼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v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