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戳中很多人内心最痛的伤口,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真的很难愈合。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如若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巨大的伤痛,我们该如何应对,让自己更好地生活?
《爱与虐》这部小说给出了答案。
1.jpg该书是难得一见的心灵创伤治愈小说,以一位女性接受心理咨询为主线,描述了一系列心理创伤的症状和根源,并探讨其缓解和消除之道。
作者余灏是精神分析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临床工作十四年,最擅长用细腻的文字描写心理,用书写通往疗愈。
小说的主人公,原生家庭糟糕得无法想象。父亲重男轻女,长期忽视她;奶奶故意刻薄她,给她吃发霉的食物;母亲虽然是家中最爱她和真正关心她的人,但因自身的问题,常常发疯似地殴打她。
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她一个人无依无靠地流浪在陌生的城市,贫困潦倒,遭遇抢劫、殴打,但家里其他人完全不问不顾。
尽管命运多舛,她依然在心理咨询师、朋友、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出来,勇敢面对未知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三点因素不可或缺。
- 无条件的接纳,给予爱的勇气
谭先生是对主人公影响最大的心理咨询师,和他做咨询这段经历对主人公来说是刻骨铭心,因为他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承受了主人公所有的攻击而没有抛弃她。
他带给她亲人的感觉,让她莫名地信赖他,愿意把过往所有的不堪告诉他,而他也总是专注认真倾听,呈现出“我理解我接受”的表情,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个恰当的回馈,给主人公极大的安慰。
主人公在这个期间有了巨大的变化,她不再总是一个人去吃饭,而是会约着几个朋友一起。
但后来主人公开始得寸进尺第捉弄甚至折磨谭先生,有时全程沉默不说一句话;有时贬低、嘲笑他的专业水平;甚至把脚架在他沙发的扶手上。她貌似放肆无礼,实则是想知道是否有人真的能接纳伤痕累累、各种问题的自己。
谭先生接住了她所有的攻击,甚至专门把和她的咨询安排在不会被打扰的周六,因为她的创伤实在太严重,需要一个稳定的客体存在,他不希望她再受到任何伤害。
这让主人公深深被触动。曾经除了母亲没有人在意她的感受,她品尝到最多的人生滋味就是被抛弃。在这里,她的各种情绪得到极其充分的宣泄。
谭先生的包容和接纳,让主人公在经历了很多创伤后,依然敢于去相信真情,相信这个世界,也相信自己。
的确,每个人,只有感受到被无条件地接纳,不用担心被在乎的人抛弃,才会有生活和爱的勇气。
3.jpg
- 清晰的边界,满足安全的需求
心理咨询工作有很多设置,比如来访者和咨询师在工作外不能有其他的接触,费用要一次一次地给......目的自然是为了尽力创造出一个安全可靠的空间。
老木是小说中提到的第二个咨询师,他语言精炼而准确,如同一把精湛的手术刀,把她的无意识撕开一道口子;他冷静而专业,帮助主人公解决了很多困惑。
他帮助她厘清和母亲的关系:她可以恨母亲虐待她的行为,同时爱这个人;她没有必要学习母亲错误的模式,可以学习她其他的优点。
他帮助她明白总觉得有鬼在身旁,仅仅是因为太孤独了。
他和谭先生的风格迥异,很坚持规则,有着固定的语言和程序,一丝不苟,永远那么冷静、威严而坚定,即使主人公掀起情绪的滔天巨浪,他都如磐石一样岿然不动,这种稳定感让她也渐渐稳定下来,并且有了一些安全感。
这种边界清晰带来的安全感,也让他们的咨询越来越顺,主人公表达越来越流畅,卡顿越来越少。
心理学有电梯站位效应,说明空间带来的边界能够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让彼此交往够舒服和自在,是健康人际关系的体现。
4.jpg
- 主动自救,拥有自愈的动力
当主人公决定余生都找谭先生做咨询的时候,得到了谭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噩耗。
这件事对她的打击是致命的,如同当年母亲离世。她每一秒都清楚感受到身体剧烈的痛苦,一种内心的绝望。她万念俱灰,来到谭先生的墓前,撕心裂肺地痛哭。接下来,她一个人关在房间昏天黑地过了三个月。
后面,小说中提到的第三个咨询师老刘,因为她在焦虑、失控中多次违反咨询规则而将她拉黑。这让她彻底崩溃,再次引发分离障碍,觉察到曾被压抑的情绪--永远无法取悦到的父亲,以及被父亲抛弃的不甘。
精神分析有一个经典的话语:“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此时的主人公,就陷入这样的绝境。
最后,她向当年一起学心理学的同学珊求助。珊是外国一知名创伤治疗大师的翻译,她希望珊能帮她问一下现在该怎么办?珊爽快地答应了。
大师的回复是:你的咨询师不是抛弃你,而是承受不了。你承受了这么多痛苦,依然支撑到现在,可见你多么坚韧,你已经被生活磨砺成一个高手了。一直以来你都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现在你要放弃向外寻求,而转而自助了,用你学到的东西好好梳理自己。你是有力量的,你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主人公此时如梦初醒地恍然大悟:一直以来,她把强大投射给对方,却把糟糕弱小的部分留给自己。为了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她拼命自救,但是方向都是向外求,去寻找厉害咨询师的帮助。而她原本就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却一直被自己习得性无助和自我贬低惯性思维给忽视了。
《六祖坛经》中有一句话: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最终能拯救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与其苦苦外求,不若向内挖掘。
2.jpg“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生命就是一场体验,有各种的可能性,只要我们认真生活过、认真体验和感受过便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