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P=p-i:Performance(表现)
=potential(潜能)-interference(干扰)
解决问题就是排除干扰的过程,这就是KSME发挥作用的底层逻辑。
2.当我们站在问题管理者的视角,把每个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内容相加,就更能看到问题的全貌,更加接近真相。
把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影响一个人表现的全部干扰。
3.KSME其实是解决方案的通道,将排除干扰、找到方案涉及的4个方面归纳为:
•K(Knowledge,知识)、
•S(Skill,技能)、
•M(Motivation,动机)、
•E(Environment,环境),
即表现P=f(K,S,M,E)。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91514/905d69f35b2b3c3e.jpeg)
4.绝大部分干扰集中在M和E上,但是我们往往会高度关注K和S,忽略M和E。
激发他人的动机,需要你和对方之间具有高度信任的关系,以及足够强的影响力。
环境就是一个人的处境,它作用于人社会性的一面。关系、团队/家庭氛围、物理层面的干扰等,都属于环境的范畴。
5.我们在清楚了解决问题就是排除干扰的过程后,容易下意识地追问:是“谁”制造了干扰?到底该怪“谁”?这是“谁”的错误?
因为聚焦于追究原因,我们忘记了原来的目标,还在争执中制造出了新问题。
6.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纠正过去的错误,而是校正未来的道路。当你直奔目标时,所有原因都以“干扰”的形式重新出现了。
推动我们解决问题的不是负荆请罪式的愧疚,而是来自目标的动力。
7.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不是证明题,不存在标准答案。因此,解决方案只是达成目标的“假设”。
如果我们抱着“一定有更好方案”的信念,一起碰撞出崭新的假设——“我们的方案”,它很可能是超出每个人想象的、一个非集体智慧所不能达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案。
8.P=p-i。鼓励所有创新,为发言者排除干扰i,使每个人的潜能p得到充分发挥,构建一种“人人参与的文化”。
这样,对于最终方案,每个人都感觉到其中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这将大大助推接下来的执行环节。
9.爱德华·德博诺的6顶思考帽:戴上同色思考帽,选择最终方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91514/35b768254538bbdb.jpeg)
10.“解铃还须系铃人”,“谁的问题谁做主”。谁对该问题负责,就用谁的方案。
“问题是谁的问题”,“目标是谁的目标”,“方案是谁的方案”,在问题面前,主体定位尤其重要。
一行精华:
P=p-i:表现=潜能-干扰。解决问题就是排除干扰的过程。
KSME是解决方案的通道,涉及4方面:
K知识、S技能、M动机、E环境。
谁对该问题负责,就用谁的方案。
触动,反思,改变:
解决问题就是排除干扰的过程,这个认知非常清晰而有抓手,能帮助我们摆脱遇到问题无从下手的窘境。而KSME四方面,则进一步对具体干扰进行了细分。
K知识,“懂不懂”,是个人思维上的追求,所谓想不到就不可能做得到。
方法是终身学习。
S技能,“能不能”,则是对具体执行上的要求,思想上懂了,还必须要有能力在行为上体现出来,所谓知行合一。
方法是持续实践。
M动机,讨论的是“愿不愿”的问题。相比前两项,更涉及心理学的相关认知。
方法是明确目标,以终为始。
E环境,指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助力。注意,讨论E时要避免陷入推卸责任的误区,还是要坚持反求诸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外部的客观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