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00807/6d0d2cc0b6d10418.jpg)
“你说什么?让我写一封勒索信?”,张秀才吃惊得望着来人,显然对方的要求让他不可理喻。”
“你知道我是什么出身?”,来人嘴里泛着微笑,态度可是倨傲的很:“您是秀才出身,大学问家!”
张秀才脸色舒缓了一下:“那你还敢让我替你写这种信?”,那人敛住了笑意:“难道你要跟钱过意不去?”
张秀才摇摇手,断然拒绝:“我不是要饭的,就算要饭还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哩!”
那人悻悻地走了,张秀才拿起毛笔,看着街口,那里人来人往,石板路上有几十年来人走过留下的踏痕,好像手中的笔一般,写过的字,总是要在世界上留下墨迹一样,有些字是万万不能写的,有些字,哪怕一字千金,也不愿意去挣。
张秀才的规矩就是这样,只肯替别人写情分之中的字,超过规矩,给再多的钱他也不收。
秀才很多时候被老百姓笑话,笑他们酸腐,笑他们说话摇头摆尾,笑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只知道用文字指点江山,而且还谨小慎微,束手束脚的。
可是张秀才绝不认为他是如此人物,他心中自有百万雄兵,而且好武,敢与人争斗博击,他绝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秀才。
虽然,他吟起诗来也摇头晃脑,那是因为诗歌中的韵律让人由不得想跟着意境和节奏晃动起来,只有如此,才能把美妙诗歌的韵律全部体会出来。
张秀才曾经跟人闲聊,问对方,是那些造反的皇帝贡献大,还是他们这些秀才贡献大?被问的人当然说是前者。
张秀才说:“那么现在我们拥有的这些文字,所有的这些传统,是那些皇帝做出的贡献大,还是那些秀才的贡献大?”。
在张秀才的心中,那些造反的皇帝,不论是刘邦还是朱元璋,都没有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贡献大。
泱泱大国,中间蕴含的文化才是“大”的根基,而这些文化的传承,秀才们功不可没呀。
“没有我们这些秀才,我们的文化很可能就传不下来了!”
张秀才在摆摊替人写字之余,他还给村里的两户人家的孩子上课。一、三、五他早上八点就支起摊子,在镇上集市的入口走两圈,跟那些熟人点头招呼过后,就端正面色,从容的在长凳上坐下,面前的书桌就像是大法官的案台,充满了一股凛然的正气和顶天立地的庄严。
这让很多不识字的人对文字充满了敬意,他们认为张秀才写的文字有神圣的感觉,一个字就有一个字的分量,往往几句字,就能把很多原本以为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张秀才遇到这种对文字心存敬仰的人,都不忘记提醒他们:“让你们家的娃娃学识字,懂得读书喔!” 有些老实的庄稼人,这话听多了,就真的决定让家里的孩子跟着张秀才认字了。
于是在张秀才上课的屋外,有七八个孩子,蹲在地上,每人手里拿着根小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的写字。
张秀才不收孩子们的钱,可也对他们要求很高,有时候还自己掏钱给他们买几杆笔,一叠纸。
张秀才活到九十多岁,他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将军,陪他来的那些镇上的领导告诉张秀才,这个将军是个很大的官。这个将军见到张秀才,倒头就拜,嘴里连连称着“恩师!”
张秀才隐约记得这是长工李福家的大小子,可是叫什么他想不起来了,这个孩子跟着自己认了两三年的字,突然有一天对着自己磕头,说跟着张秀才认字懂得了一些道理,他要走出大山,去为天下做些事了。
现在这个为天下做事的李家小子回来了,这让张秀才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秀才的功劳比那些造反当上皇帝的人更大。他们永远会为这个国家培养“胸怀天下”的能人,让它的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