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个做新媒体运营的朋友突然给我发微信,问了这样一句话:做新媒体编辑有前途吗?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问,所以只能跟他说一个道理:(听好,我要说鸡汤了)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的不是每个行业都有前途,而是想要你成为那个“状元”。
我问他,“你说做辣椒酱有前途吗?”
显然他知道我的意思,但是却回复:“没有,老干妈是个例外。”
“那你说做炸鸡有前途吗?”
“没有,KFC是国外的,在中国不适合。”
“那褚时健7、80岁跑去种橙子有前途吗?”
“褚时健原来蹲过监狱。”
朋友的言下之意是,褚时健没得选。但是显然,我已经意识到不能这么去跟他讲道理了,就反问他,“那要不换个思路,你觉得做什么有前途?”
他没有答。而实际上,我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2014年,大学刚毕业,由于实在没有什么一技之长,除了“微博控”。所以只能凭借在新浪校园渠道实习过将近两年的经验,在北京一家已经接近荒废的杂志社做新媒体运营。好在当时的老板已经看清传统媒体的大势已去,又因为投资一部烂电影赔了不少钱,也没有太挣扎就把重心放到的了新媒体上面。公司做了十几个不同行业的新媒体号,最初目的就是做成大号然后接广告。所以当时身为最廉价的劳动力的我被配到了4个不同行业的微信公众账号:旅行、传媒、电影、时政,每个账号每天都要推送四条我认为最好的行业内容,节假日不停更。
那段时间我每天浏览300多个网站、看无数个文章,还为了提高阅读量和转发量,时刻纠结如何写导语、起标题,而且工作场景还经常入梦。这样忙碌,哪有时间思考所谓的“前途”?只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老板的目标,也是那时发现了自己对后台数据增长的兴奋和对粉丝的热情。我真的是每增长一个粉丝都会看他们来自哪里,是因为哪篇文章来的,琢磨什么样的文章是他们需要的。久而久之,在一次转载一篇旅行的文章3天涨了4000多个粉丝的时候,我发现了“嗅觉”这个词儿,因为只靠转载的情况下,我发现考验的是编辑发现稿子的能力。所以渐渐的我发现,即使这样子的生活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成长的。而努力带给我的最大成长就是眼界。
眼界到达一定程度会让人思考现状,而那时的我每天看各种专业的文章以及鸡汤,也意识到“复制”的价值越来越低,所以在年关将近的日子里选择了辞职。那时实在没有钱(月工资4K,交完社保3.2K),所以没有旅行,就回了家,家里自然是觉得我是不懂事的。我当时也是怀疑自己的冲动,但我知道我是那种懒惰的人,所以不能给自己留退路。因为我当时认为做新媒体的前途就是做“自媒体”,就是成为一个自媒体人,去自由的写东西,然后养活自己。
过完年回到北京找工作,唯一的条件就是我要自己写东西。
后来也是如愿,但是自己写东西又是一个更累的事。可能当时的公司未了保险起见,让我做的一个新号,0粉丝,没人脉,做招聘。但是说实话,2015年正是老牌招聘网站和新派互联网招聘网站打得最热火朝天的一年,哪有我的份额?但是真的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我真的把招聘的公号做的还不错,第一篇推送就赢得了一家获巨额B轮融资的工具类互联网公司的青睐,请我去采访他们公司,帮他们公司招人。后来的路越走越顺,互联网金融类、游戏类、旅行等等公司纷纷约稿,其中还包括主投TMT的投资机构约稿。
但很少人了解对于一个从没写过字儿的人一天采访一家创业公司,当天出稿的艰辛(上周我又尝试了一下每天一篇专访稿,真的是吃不消)。但是更难得的不是我把内容做的很好,而是包括运营,我也没有放弃。为什么要这么累呢?因为“成就感”。我当时看到我做的新媒体真的在对身边的人起作用,帮助他们招到更好的人。所以在这时,我认为的新媒体的前途不仅是传递信息那么简单了,而是帮助别人。这时我做的的新媒体对别人来说也不是一个有独特观点的自媒体,而是一个平台,能够实现人群涌动的平台。
所以现在,我们回到最初我朋友问我的那个问题:做新媒体编辑有前途吗?
但是,我说了那么多不是为了说明,把新媒体编辑做成自媒体,然后做成平台就是有前途的。因为每一个自媒体人都有他不同的成功路径:罗辑思维的盘子越来越大、papi酱获得了巨额融资、请占豪吃一顿饭就要几万块钱、而同道大叔也做起了IP的生意等等。
而是要非常老套地说:不是新媒体编辑有前途,而是努力的人才有前途。换句话,你不努力做什么都没有前途。这是最朴实简单却最有效的道理。
另外,再送你两个箴言:1、所有的牛逼,都是苦逼换来的;2、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读书不够多。
(P.S.说了那么多自己的故事,当然不是想说自己是有前途的,或者是成功的,只是在表达我的价值观。毕竟我们该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以及在朋友有困惑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告诉他你的真实想法,让他多一种选择,不是吗?)
附:一张很传奇的照片
网友评论
换句话说,你觉得做新媒体需要哪些特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