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透视经典人生旅途读书让生活美好
心向山林处 魂归田园间 ——读张衡的《归田赋》

心向山林处 魂归田园间 ——读张衡的《归田赋》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21:51 被阅读16次

    现实与理想、官场与田园始终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从古至今,这种对立的存在搅扰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心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很多士子而言,老庄的出世哲学和孔孟的入世哲学是支撑他们的两大精神支柱,他们的进退、出入很多情况下都受这两种思想的主导。“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每一个士子进入社会后所怀揣的梦想。但是,经过筚路蓝缕的摸爬滚打,发现投注的与回报的严重失衡之后,受“既然我不负苍天,而苍天负我,无须留恋”思想的影响,开始把外放的思想情感进行内收,于是就有了“穷则独善其身”自我回归。

    士子的回归有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有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不论缘起是什么,催生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士子的两大发现——山水的发现和自我内心的发现。有了这两大发现,也就意味着有了安放自我灵魂的去处。见弃于世,落寞之后只能重新审视自己。何去何从,经过几番挣扎终有所抉择;虽为世用,但混沌龌龊世道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为了心中的那份尚未被玷污的圣地,只好打点行囊,投向该去的地方。

    从许由洗耳、老聃骑牛、庄周梦蝶到靖节归田、平子咏归,简单地梳理,不论是主动性的,还是被动性的,这些人所选择的都是生活在现世,而又游离于现世的生活方式。虽然在各自身上表现出的姿态不同,但是他们归一性的追求可能就是活出真实自在的自我。许子以山泉为伴,老庄以山林为友,陶张则把视角投向了田园。老庄小国寡民思想一度被讽为短视,庄周“三无”境界曾被讥为痴人说梦,只有陶潜的桃花源所勾勒的乌托邦因为有“夹岸数百步” 的桃林,而且是落英缤纷的美景,有“美池桑竹之属”,有“屋舍俨然”,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具有人情、人味被奉为生活的圣地。尽管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但有了这份心理的期许,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知心为形役,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经过一番外在的我与内在我的搏杀之后,陶潜回到了他心向往之的地方,完成从肉体到精神的回归,理想变成了现实。

    与老庄、靖节不同的是,张衡对田园“心向往之”,但终“不能至”。这种决意官场而终不得引发的失落感,何以消解?只能付诸文字,通过文章向世人明己志。这种思想情感的表达,集中在他的《归田赋》中。张衡其人,普罗大众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更多聚焦在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像他发明和制作的浑天仪和地动仪,虽经历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淘洗,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果再把时间的镜头往前拉,张衡走进人们的视野可能就是他能够清晰准确地把天空的星星数出来的故事了。当然,坊间的传说是生活化的,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张衡,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是最佳读本。在此文中,读者可以粗略地了解到张衡首先是一位文学家,然后是一位科学家,最后才是政治家。而从张衡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从他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社会,观照生活和人生的角度看,文学家的张衡更多是以一种感性的充满感情,带着温度的眼睛去观察的;科学家的张衡则是以理性的逻辑思维从生活的表象进入事物深层的本质去探寻;而政治家的张衡更多生活在为世俗绑架,失去自我的生存状态之下。也就是说,前两者的张衡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性生活的,而后者只能戴着面具混迹官场。由此可见,三种生活状态,只有政治家的张衡是最累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张衡生活的时代看,在安帝、顺帝朝张衡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但是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朝纲混乱。在这样的官场生活,对性格耿直的张衡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虽然家国情怀的驱使让张衡多次上书指陈时弊,但都无果而终。张衡心里清楚,他一个人的能力已经无力回天。这样,身心俱疲的张衡只好把眼光从庙堂之高移向江湖之远,镜头对准了那方美丽的“田园”。

    从短文的内容看,开篇就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政治生活无法调和的矛盾通过文字传达出来。首段写出久游离都邑而不能“佐时”,成就一番功业之志找不到落地生根的土壤。苦闷中的失望,身心俱疲之后打算决意官场,抽身归隐。临渊羡鱼、渔父同嬉,置身田园,远离官场的明争暗斗与尔虞我诈,活出人生的潇洒。看似一种对世俗自我的超脱,但字里行间却隐含着一股悲凉,其间融入的是对江河日下的东汉末世的失望;第二段直接书写自己理想实现,回归田园的欣喜。该段以四字句为主,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回归后的所见。很显然,回归自然欣赏到和感受到的景致与官场的乌烟瘴气是不同的。没有了提防与纷争,尽情在山水间徜徉,可以“登高以舒啸”,无拘无束,何不乐哉!快乐只是暂时的,稍纵即逝。因为对张衡来说,第二段所描绘的画面仅仅是作者的想象而已,止于理想的层面。现实的张衡是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这样,进入第三段情感又发生转折。第二段的快乐是表象的,第三段从理想回归现实。当一切畅想只能停留在想的层面时,内心肯定是苦闷的,从用词即可以看出。作者在写渔猎时,并没有写其中的乐趣,而是大发了一顿"云间之逸禽"如何"触矢而毙"渊沉之魦鰡"如何"贪饵吞钩",这显然是言在彼而意在此,借以抒发世事险恶,官场倾轧的感慨;最后一段才是作者真正的旷达之语。"老氏之遗诫",言自己应节制田猎,加强人生的自我修养。“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四句形象地写出夙愿达成之后自己徜徉徘徊于舜所制作的美妙的五弦音乐和周公孔子所遗传下的深奥的典籍之中,并奋发著述,阐明圣则。很显然,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的张衡是矛盾和纠结的,出与入似钢针时刻扎于心头。人生壮年时,渴望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现实是铜墙铁壁般横亘在眼前,让他无法穿透。经过几番搏杀,无功而返之后,他只能重新审视自己,并把外放的心向内收,以老庄思想为摆渡人生的工具。

    从张衡描写田园的用笔看,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可以看出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体物写志”是赋体最基本的功能,《归田赋》所言之志"就是对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对人生怎样摆脱这种悲哀的深刻反省。其实,张衡所经历的在当下很多人身上同样发生着,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红尘似网,在这张大网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活出真实的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刻存在,生活的,职业的;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情感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实现了自我突围的宏愿。但是,就现实而言,谁又真正能够达到靖节的人生高度呢。滚滚红尘,累累牵绊,放不下的太多,最终把自己撕扯的面目全非。人生是居家、远行和回家的过程。张衡经历了渴望重用到官场劳绩,再到渴望回归的辗转之后,因无法实现脱身郁郁而终。从田园出发,到官场混迹,再渴望回到田园,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多会经历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守住本心,珍惜生命中值得珍视的东西,即使落寞谢幕,也不枉此生。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向山林处 魂归田园间 ——读张衡的《归田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d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