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叫做怪物型。譬如西游记。虽然它也是一种心灵旅程的隐喻,但是我们很难将打怪的经历与心灵的痛苦上进历程进行对应性的关联。而且唐僧有了孙悟空,一路上似乎也并没有多少痛苦经历; 孙悟空也不过是跑来跑去求神拜佛,而远程对于他来说不过是翻几个筋斗的事。所以这类故事对心灵历程的隐喻意义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阅读时看到的更多是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有趣所带来的快感了。
第2种是普通的人生故事类型。不仅有外在的行动与经历,还同时经历内在心理的变化与发展。通常,对心理变化的关注越少,越接近于商业小说; 反之,则越接近于文学性小说。近代绝大部分的经典文学,都属于这一类型。如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对心灵的开掘越深入,文学性越高。阅读这一类小说,我们通常只能从人物外在的经历中去推想其内心的旅程,如果我们缺乏类似的经历,则无法对其心灵旅程展开想象。
第3种是上世纪以来形成潮流的所谓现代后现代小说,其中以卡夫卡为代表,在中国最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先锋作家的为代表。这些小说有的情节支离破碎,似乎缺乏故事性,以心理刻画为主,这类小说的一个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前的意识流小说。但实际上它依然在试图讲一个外部故事,只不过故事的结构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构造,而是按照人物内心活动进程来构造,这更接近现实的生活状态。从文本上看,它将故事情节碎片化了,但是在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我们能够在内心对它进行重构,从而获得整个故事的相关信息。这就调动了读者阅读时的心智,而不是象传统故事那样,由作者把整个故事塞到我们的头脑里,转瞬即忘,因而对读者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总体上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故事发展与思维进展的出入口:视角人物的一长串有意识的连贯思维或无意识的混乱思维是由何种外部刺激引发的,比如说他看到,听到,触碰到或者做了什么,因而引起了这些思维活动,就象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样。
或者文本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令人费解,难以按照通常的理解进行阐释。实际上它是对个体心灵旅程的一种外在的、形象化表达。但是何种类型的心灵旅程则是秘而不宣的,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感受去理解,甚至作者本人也可能说不清楚。但也许无关紧要:我们追寻的对象是文学成就,还是一个爱人,心灵经受的痛苦历程,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这就是精神旅程的含义。所有的故事情节,不过是主人公内在历程的一种写照,它的真实性在于对感觉情感的模拟,但故事中的事件似乎与心灵的痛苦与追寻指向不相干。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但丁的神曲,它们表达的都是个人在追求艺术精进中的种种痛苦或幸福的经历,却把它外化为了一种游历,或与外部世界的争斗,但这一过程可以与精神世界的旅程形成一种对应关系,能够为后来者构建一种精神历程的指南,即便他外在的经历还没有达到与写作者或故事人物同等的程度,他也可以对其中的精神旅程通过文本的表达展开想象。如果说第2类小说的架构是外在的故事情节,则这第三类关于心灵小说的架构,应当是精神的旅程,外在情节与事件则根据精神旅程来构造。
残雪可谓是这一类型故事写作的极端代表,她把自己的写作称之为灵魂文学。她宣称自己不进行任何事先的构思,在每日进入冥想状态之后开始自动写作。她的文笔朴实流畅,意象瑰丽,故事则荒诞不经,很多带有玟歌色彩。她声称她只对灵魂感兴趣,她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灵魂,潜意识的探索。
在读了她一个长篇,若干中短篇和两三本随笔和书评之后,我对她构造的阐释世界和自动写作心向神往,但她从不需要构思的宣称让我感到她的写作生活充满了神秘--因而无法理解。
但同时她又把她精神上的同类扩展到了,譬如余华的早期写作,写中国可以说不的张小波等人。张小波的小说我没有看过,但余华的写作无论是早期还是现在,都较为接近普通写作者对于作家的想象。当然,正如她所宣称,人类--包括她,都是矛盾体。或许我们更应从阅读中理解她的思想,而非她心直口快、未假思索的只言片语中吧。
此外,我感到,极端化总不是最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