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有为,谈及其人,还真有些复杂,早年与晚年的康有为差别有点大。主要还是出国以后,眼界宽了。但是如今出去的也多了,也没见几个思想起多大转变的。我想,这与一个人的思想体系之储备是息息相关的,“康圣”毕竟不是一般池中之物。不得不承认,他还算得上是“就道”之士,有一腔挽救学统的热血,所以,私下认为对其不能一概而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出洋之后,思想很快就有一种反省,一种当时国内对洋人几乎一色的有意无意“揖美追欧”的崇拜甚至是奴颜婢膝,从一种仰视,转变为一定程度上的俯视,这是应该肯定的。
康的老家在粤地南海[应该就是那篇“吾欲之南海”所指之南海],我曾因会友而去过;其墓,我亦曾误打误撞地撞见过,说是误打误撞,是因为当时是晚上,又是个月黑风高,怕倒是不怕,真骷髅也见过,只是有那么点瘆得慌罢了。
言归正传,讲到所谓康“圣人”,不得不让人想起他那本“孔子改制考”[这里就暂用引号吧]。
早年的康氏口口声声孔子托古改制,并且上下一番收罗,貌似颇下了一番功夫。对着古文经学猛烈开火。
然而,大概除了古文尚书貌似着点边际以外,其余那些根本就不着边际了。
粤若刘向歆父子之于古文经学与古文字若司马太史,面对真正的古文经书,尚且“吾不能言也”。上追三闾再考两晋南北朝郭璞、陶渊明等,皆无迹象表明,及至两千年后的康氏,加之,综合其著作及其经历,又加之康并非训诂学家,所以,我不认为他有足够的眼界与古文字功力,能比较准确释读真正的古文经。
古今文经之争,本无必要。就事论事,“孔子改制考”实是在以今文家的眼光窥视古文经学而已。
总之,“孔子改制考”基本就是一急功近利之作。锤子箩筐一般的工具而已,至于学理上,则不必当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