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字与人
“好累,好烦,好压抑”,这是我在做了11个月全职妈妈的现实感受。现在,已经忘了初为人母的喜悦、孕育生命时候的幸福感了。
每个人都是经历了“理想很丰满”,到“现实很骨感”的过度。做一位称职的妈妈,经历的每一天都很真实,真实的屎尿屁,真实的吃喝拉撒,去照顾一个不听话的小人儿。
读柴静的《看见》,是受到有书的写作课推荐,因为其客观真实的写作手法吸引,还原实事真相,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有成语:文心雕龙,想作者必然是一位厉害的人。
柴静的生平百度百科写的很清楚,书中真情流露,不免有童年往事,个人喜恶描写,十年的《看见》,看见了21岁到31岁的真实女人。

作为她的导师,陈虻发掘了最初在湖南卫视做主持人的少女柴静,他的指导鞭策成就了一部部优秀的采访作品。
书中一开始就引用他的话,指导其行事做人,直到他去世。柴静笔下故事映像深刻,这个人也像教科书一样,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人们还是微笑的,是不容易被打败的”,陈虻指出严肃、苛刻带有个人情感的记者柴静的不妥之处。
面对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人们、面对自闭症的少年、面对残忍的马加爵,年轻的柴静内心的感触同情多余理解,展示给观众的并非是陈虻说的“真相”。
翻阅笔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作的学习之处:
①故事本身的“力量”,以事实为基础,这才是吸引读者的地方。
②隐含在故事中的评论,以常识带动调查,再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③情绪不能超越议论。
准确的说,记者是一种工具,好比文字与作家,这种手艺不能自己感动,而用自己的眼泪去掩盖真相。
02 未来的世界
《苍穹之下》让我们知道了柴静,过年回家进入D城的高速路,骤然想起她。如城墙般厚重的大雾弥漫,挡在车窗前,白色的“雾”灯光穿不透,五米不可见,灰色的“雾”气味刺鼻,如西游记中妖怪来袭。
坐在车里,看着前面突如其来的未知,只有前面双闪的红色车灯,这是怎么一个“现代化”都市啊?
怀里抱着温软的小宝宝,我们给予后代的环境就是这样,惊醒了我一颗母亲的心。
作为山西人的柴静专门做了一期环境的,把天昏地陷的现实生活搬上了荧屏,为未来的孩子奔走呼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那个因为五毛钱打官司的郝劲松,那个为农民大众告状的陈法庆,我告诉自己铭记这两个人的名字,记住他们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样子。
得过且过的惰性思想,让我们放过了很多民族该有的认真。修正大众的前行之路,就需要这样敢于争取个人权益的“阿甘”。
“我只是讨厌屈服”,是的,念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舒畅了许多,憋在肚子里的生活琐事解决了大半!
如果这样的心态,那么我将不再犹豫,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内心是坚定的,即使压扁了自己,我仍然是“不屈服”的,活的无愧无悔。
03 当前自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卢安克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开始关注教育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有了孩子以后,自己面临这个难题的时候,才真的体会到两个个体的交流是门学问。
德国人卢安克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在城市要求学分评比的学校了立足,来到广西的一个山村,不求工资的研究教育。
看到他说的话,终于释然了:放弃工作,没了自我,全天24小时陪伴孩子,做个全职妈妈,这就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好的爱,超过语言灌输,超过真金白银的钞票。
语言能承诺什么呢,陪伴才是理解兑现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一起经历的才是真。
读完这本书了几天还在想:这书怎么有劲头,那股力量是什么呢?
对于流逝的时间,我不再惶恐不安。
对于未来的目光,我不再低到尘埃。
2018年,第一本好书-《看见》,看了会再看。
备注:
1.打分(5分制):4.9
2.作者:柴静
3.是否值得在读:值得,可以去看看影视作品
4.一句话点评:客观真实的看待实事,你的看法,原来映射的不过是内心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