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3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09-12 20:35 被阅读0次

2023-9-13 四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昨天铎罡老师的作业里,已经写到了这一章,而且,他把这一章给简化了,简化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乐何?”
这样说当然更简洁,但是实际上论语这种铺排的笔法,把礼和乐不同的内容用同样的句式来展现出来,他的目的,就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这种笔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普遍了。
在六朝的骈体文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甚至在唐诗宋词元曲里都有所体现。这样,不仅使文章的对仗显得更加工整,语气呢也更有气势,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
好,我们回到文本上,“人而不仁,如礼何?”我们前面多次强调过,在论语中这个人呢,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广义的人,与鬼相对而言,活着的叫人,活人死去以后就成为鬼。另外,就是狭义上的人,就是指君子、贵族,或者说是上等人,更具体的讲就是诸侯、卿大夫,与民是相对应的。
那很明显在这一章里,这个人指的是君子贵族。在儒家看来,礼和乐是仁的外在体现,它和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君子贵族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这个君子呢,当然应该是具有仁的品德。但是后来他发现,君子中居然也有人是不仁的,所以在后来的这个宪问篇里,孔子就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啥意思呢?就是孔子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他发现那些当政者,那些执掌政权的人,也不一定就具有仁德。当然平民百姓里,一般是没有仁者的,所以对平民,孔子是没有什么要求的。
在论语里面,我们知道小人与民基本上就是同义词,都是指平民。那平民没有仁德,这是正常的,所以孔子,他不会惊讶的说“民而不仁”,而只是说“人而不仁”。因此,我们说这一章,它不是泛泛的批评那些普通人不具有仁德,而是专门批评的是那些君子而不仁者,也就是说统治阶级里那些没有仁德的人。
而礼和乐的本质就是来确定贵族之间他们的君臣父子关系。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作为统治者,你如果不具有仁的品德,所以必然就扰乱了纲常,使社会礼崩乐坏。
我们来完整的理解这段话,就是,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你却不具有仁德,那么你怎么能够对待礼制呢?身为一个君子,却不具备仁德,那你怎么对待音乐呢?

孙中兴详解

这章强调礼乐制度要有仁德之人才能彻底达成理想目标。这恐怕也是接续着前面对于季氏和三家僭越礼制的批评。

孔子说:“人要是没有仁德为底蕴,就算有礼制能拿他怎么样呢?人要是没有仁德当底蕴,就算是有乐制能拿他怎么样呢?”

本章就三个关键词:仁、礼、乐。主旨也很清楚,说的就是礼和乐都要以“仁”作基础。所以,最终的关键就落在“仁”这个概念上。其实,这里提到的三项少了另外一项——“义”,这四项齐全才是另一种意义的“孔门四科”,或者是颜渊问过孔子的“成人之行”(《说苑·辨物》和《孔子家语·颜回》)。孔子也强调过治国要礼、义、学、仁、乐并重,他用耕种和饮食来比喻其间的关系:“治国不以礼”,好像耕田没有用工具;“为礼不本于义”,就像耕地却没有播种;“为义而不讲之以学”,就像播种而没有翻土施肥;“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就像翻土施肥而没有收成;“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就像有收成而舍不得吃;“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就好像吃了却不长肉(上述见诸《礼记·礼运》)。这些说法都可以补充本章的简略。

虽然这里完全没提到人名和场合。可是皇侃的注早就认为这章说的还是季氏:“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王夫之反对这种说法:“僭者,非其所可用之礼乐,失在礼乐。此失在仁不仁,则虽其可用之礼乐,而私欲锢蔽之人,傲慢乖戾,气息已成,则与礼乐全不相应,有文无情,终不成礼乐也。”可是,不正是因为季氏这样的人“不仁”,才会滥用礼乐,礼乐已经无法约束他们行仁,徒然成为供人观赏的展演而已?

这里的“而”当“若是”解,不当“能”字解。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许多人希望找出这其中的共同点来给它下个定义,都很难得到大家的信服。我最近阅读一些和“全球伦理”相关的文献,发现他们的有些发现可以挪用到这里:这些世界级的宗教家和哲学家坐在一起开过好几次会议,总结了世界上各文明和主要宗教最低的共同接受的原则只有两项:一个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人看,要尊重不同性别、种族、宗教、文化的人的信仰价值,等等;一个是“恕道原则”,积极来说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消极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两项原则就很清楚表明了孔子说的“仁”。说白了也就是一种“修己安人”这样的理想的人际关系。所以孔子这方面的思想是历久弥新的。

《诗经》开头的第一篇,从男女关系开始,就讲到这种仁礼乐三位一体的关系,是我的本行“爱情社会学”的老祖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虽然历来的解说对于君子是否最后求到了淑女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一致的看法是不管求到与否,都要以礼乐相待,这样才是一个做人(仁)的起点。换句话说,一个仁人,就算是追求伴侣,也不会让自己的欲念控制,而会以礼乐节制自己的欲念。人类的男女关系有礼乐制度的节制,才能继“天地→万物→男女”之后,接着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的正向连锁反应(《易经·序卦》)。

《礼记·乐记》也表明礼乐对于治理人民的互补作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者,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同一章节后来还说“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所以,重视“礼乐”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仁人”的人,也正是“天地之心”。

“不仁者”不只是“礼”和“乐”的问题,也有“不能久处约(贫穷)”和“不能常处乐(快乐)”的问题,既不能“安仁”,也不能“利仁”(《颜渊篇》12.2)。

孔子经常强调人对于礼乐制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他对颜渊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篇》12.1)他也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15.29)另外,他也说过和此章类似的话:“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礼记·仲尼燕居》《孔子家语·论礼》)。

学做人就从学着自己做个“仁人”开始。

华杉讲解

人如果不仁,没有仁爱之心,那人心都亡了,礼有什么意义?乐又有什么意义?

仁,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心中的一份真情厚意。这真情厚意,敬之以仪式文辞,就是礼;和之以音乐舞蹈,就是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仪之邦,必有敬意;和谐社会,必有舞乐。

我爱一个人,或爱一个国家,便自然以礼节仪式来致敬,唱出心中的歌来抒发。如果心中并没有爱,嘴上唱得再好听,又如之何?

此时正是年底,大家都刚开完公司年会。年会必有礼乐,礼乐的背后,必有敬意,有爱心,有仁义。公司是否仁义,同事们是否相互亲爱,就都在礼乐之中了。你心里要真装着别人,否则礼节、舞乐都是虚伪,没有意义。

辜鸿铭解

袁世凯先生和莫理循博士认为中国最需要这样的东西:诸如煤、铁、廉价的肥皂、便宜的电车以及无线电报——即歌德称之为“有用的东西”。其实,我认为对于这些东西的生产倒不必过于鼓励。然而,已故的皇太后陛下则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东西:诸如她的颐和园的美、《论语》之美、中国诗之美,乃至于八股文的美——即歌德所谓的“美好而必须加以追求的东西”。一方面,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展示它;另一方面,不仅是许多人而且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它。

如果我们的国家、社会缺少了这些歌德称之为“美”的东西,便不会有高尚的品格;而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民身上那种以勤劳刻苦为本质的生产力量就会被可耻地浪费掉。紧接着,那里的人民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舒适、奢靡与豪华,就会像死海南岸罪恶之都俄摩拉的苹果那样,落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下场。

李零讲解

此章可能与上面两章有关,也是批评三家的僭越。三家以八佾舞,以《雍》彻,都是非礼。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徒具形式。(人而不仁)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2017年的读书笔记

    第44周 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第43周 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论语详解 43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3)作者:缠中说禅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

  • 学习《论语》(4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64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

  • 43/180 论语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

  • 《论语》日日谈 第43期

    《论语》日日谈 第43期 本章为《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①,久而敬之。” 【注...

  • 读《论语》有感

    高中语文老师酷爱读《论语》,还曾多次赴北京听《论语》讲堂,即使在高三那样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抽出几节课来给我们讲《...

  • 浅说“好学”

    ——兼作1.14章总结 “学”字,在《论语》一书中,共出现65次,在43篇之中;其中“好学”在一起出现,《论语》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4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ku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