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产品的同学,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叫做“产品经理是一种思维”。不少人觉得思维方式是个神秘而抽象的东西,其实它不过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得到的样貌便不同。
思维,在百度词条里的解释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这并不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词汇。如今,我们却经常会从各大科技资讯媒体、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不同人士对产品思维,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比如小米的雷军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叫做“专注、极致、口碑、快”,还有“做风口上的猪”等等。
思维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岗位深耕,就会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产品经理不仅仅要会做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有产品化的思维,能够知道你服务的用户是谁,你的用户需求是什么,如何不断的满足用户需求,在满足的过程中不断的迭代改进产品,创造更多的用户价值。
产品经理由于所处的环境,面对的情况和接触的人群复杂多变,过程中围绕着需求,也要做很多思考、实践、沟通等工作,拥有高效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日常工作碰到的问题、做出产品决策,将会大有益处。
其中,逻辑思维便是产品经理思维里的一种典型标志。
什么是逻辑思维?
产品经理们经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以现有产品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功能需求时;设计产品流程,在大脑中模拟各种使用场景时;从多个竞品中抽取合适的产品元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功能……
而完成这一系列工作的思维就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逻辑思维。无疑,这是PM们最最重要的思维之一了。需求阶段的归纳总结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设计阶段的产品架构能力流程判定的能力;开发阶段的需求优先级、计划进度安排能力;上线后的数据反馈、迭代能力,他们都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持。
以下是我提高逻辑思维的一些个人心得:
1、 MECE
麦肯锡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书中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提出,成为后来战略咨询行业的重要原则之一。著名作家冯唐,在他的杂文中写过这么一篇《老聃的金字塔原则》,他对金字塔原理作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总结,文中写道: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去阅读这篇文章。
而所谓的MECE,翻译自“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发音读作“Me See”。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通常运用MECE都是从一个最高层的问题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分解,实际运用中你只需要不停问自己两个问题:
a.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再去找。
b.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果有,进行去重。
在产品经理的实战中,会经常运用到MECE原则,典型如网站或者APP的注册登录流程梳理,我们就需要把所有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比如密码错了应该出现什么提示,账号不存在又该怎么办等等。在梳理产品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将产品的初始状态、常态、边界状态、错误状态都给考虑清楚。
注册登录逻辑梳理2、归纳和演绎
归纳(induction)和演绎(deduction)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事实上这种思维方法对于产品经理的工作也大有裨益。科学研究都必须遵格两条途径:由认识特殊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特殊。在特殊中发现一般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归纳;在一般中发现特殊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演绎。归纳和演绎是统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思维方法。
如果上述文字读起来比较艰难晦涩,那我们可以尝试着简单地这样来理解一下。
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风,老鼠各为一类)。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比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产品经理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在归纳演绎的时候搭配使用MECE原则,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的因素,这个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将一团乱麻理地条条顺顺。
最直观的思维展现可以是这样的:
1.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来龙去脉,历史原因)
2.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记住MECE法则,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3.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4.哪些是次要原因?
5.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举个栗子:
有一天,老板跑来问你为啥我们产品网站的注册转化率这么低。
这个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一般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的一连串思路:
a、问题背景:网站的注册转化率低,老板可能想知道低的原因是什么,另一个当然也想提高下注册转化率;
b、问题有关的人和因素:可能与技术有关,比如注册过程中产生了bug;也可能与运营有关,他们投放的渠道,吸引过来的用户质量是不是太低了;也可能和产品设计本身有关,比如注册流程过于繁琐等;
c、产生问题的原因:具体判断是什么原因还得一个个去排除,比如自己去试试是不是注册过程中有什么功能性的问题;然后去问问运营是否最近投放了什么新的渠道;如果是产品设计本身,那么则需要监测注册过程中的每一步的转化率如何;
d、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技术上的bug,则十万火急找技术解决;如果是运营投放的渠道问题,则和运营好好沟通让其调整优化渠道投放;如果是产品设计本身,那么需要了解每一个步骤的基本转化率,并且用数据制作一个模型,然后根据看下哪个环节流失的用户数较多,对产品注册改进提出自己的假设,再然后就是执行产品的改进和迭代,用数据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不行就继续观察;
3、先说结论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日常免不了要做各种各样的汇报工作,这个时候有逻辑的产品经理往往会先说结论,而不是先阐述一堆别人不一定感兴趣的论点。
在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在进入电梯的30秒钟内向客户卖掉自己的方案。这么短的时间里没人会听不相干的废话,因此第一句话就要把自己的核心观点传递出来:我们的方案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最佳的选择。这个结论其实也凝结了产品经理的大量思考,因为得出结论,意味着你后面肯定有一系列的观点进行支撑,就像写论文一样,首先是核心论点,接下来是支持核心论点的分论点,然后是二级分论点,依次向下排列。
“演绎归纳和MECE”,是你的分析思考过程;“先讲结论”,是你思考完以后的表述方法。先讲结论的人,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接下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听众就不会迷失方向。而能把结论讲清楚的人,往往也代表其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思考分析过程。
大致说来,具备逻辑思维的的产品经理才算是靠谱的吧,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