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开始跟随韦志中老师学习心理学,坚持学习打卡100天。
每天学点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今日学习韦志中老师的分享:
韦志中:心理养育比物质养育更重要,别让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现在看还来得及)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8-02 17:03 发表于广东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5923/d37d29485dd66544.jpg)
接下来,小编为您进行了摘编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韦志中老师的观点吧。
孩子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分为三种:
第一,发展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缺少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等。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陪伴和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孩子的问题就不会发展成所谓的不健康心理问题。
第二,应激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出现在特殊情境下,如转学不适应、被老师批评后受到刺激、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出现后,倘若家长能够及时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应对、正确处理,也能协助孩子化解。
第三,由父母自身“制造”出的问题。例如父母自身的人格不健全、夫妻关系不和谐等,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从而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这类问题出现后,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问题来源于自身,进行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排第一位
父母养育子女就像树根滋养枝叶一样,父母相亲相爱,才能给孩子一生富足的能量。
真正美好的亲子教育,就是父母永葆活力的幸福婚姻。父母都希望子女幸福,而对孩子来说获得幸福最好的课程就是“言传身教”,以父母为榜样。
爸爸妈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孩子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和谐的家庭氛围,感受父母之间美好的感情,然后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爱的能力,最终拥有幸福的未来。
孩子的问题源于父母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内心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因为这样的父母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的意志。
孩子常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和挑剔,不允许有情绪,这是控制型家庭的常态。在这样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管不住孩子,另一种是孩子被管得服服帖帖,压抑自己的情感,只能按父母的规划学习和生活,但长期这样压抑,容易出问题。
其实很多控制型父母看似强大,本身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只有通过对亲密的人实施控制,才能缓解内心的恐惧。正因为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对自己和孩子没信心,才会通过控制孩子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掌控感。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惧,控制欲强,那么无论孩子怎么成长,总会被发现问题。
父母要允许差异存在
第一,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孩子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阅历和经验也不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是很正常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听我们的。如果我们一味否定孩子的意见,不仅会增加家庭矛盾,还会让亲子关系破裂。
第二,我们要为良好的沟通创造条件。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对于不同信息,我们也是接受的。意见本身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自己。我们不要着急去说服孩子,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也许大家沟通后,能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
第三,我们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由于我们知识和经验的有限,不是孩子的所有问题我们都能够解决。如果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可以保留不同意见,按照各自的想法做。求同存异,一样可以让爱自由流动。
从5个方面帮助孩子内心富足
1.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培养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孩子学会爱,能让孩子拥有同情心、爱心、感恩之心等,孩子会变得更加坚强和善良。当父母能够通过点滴小事不断给予孩子爱的示范与引导时,一粒粒爱的种子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不断成长为爱的力量,使其个性和品格得到全面发展。
2. 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是个人成长和发展不可以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孩子的意义更为重要。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在将来是没有底气抵抗风雨的,还会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和消极心理。家庭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都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3. 点燃孩子价值感。孩子自卑、封闭、任性、懦弱等,这些问题都是困扰父母许久的心病,病根往往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出了问题。当孩子拥有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时,他会表现得自信、自尊和自强,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更愿意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人在幼小的时候,自我价值感主要来源于家庭爱的滋养,父母的肯定、赞扬、关爱与鼓励,这些力量都会点燃孩子的价值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使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地探索世界,健康成长。
4. 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人格。独立是生存教育的根本,独立性强的孩子做事有明确的目的,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任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孩子的独立、自信要靠锻炼和经验的积累。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每个人在成功过程中,都需要肯定和激励。对于孩子独立完成的事,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父母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5. 增强孩子与别人连接的能力。独立是生存教育的根本,独立性强的孩子做事有明确的目的,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任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孩子的独立、自信要靠锻炼和经验的积累。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每个人在成功过程中,都需要肯定和激励。对于孩子独立完成的事,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父母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改变错误的教育观,父母具体要这么样
1. 接纳孩子。孩子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接纳他们就是给予他们最宝贵的爱。父母接纳孩子,不仅是欢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更是愿意理解和包容他们的独特性。父母应当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父母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成长。接纳孩子还意味着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让他们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只有父母真正接纳孩子,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有爱心的人。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用温暖的拥抱和包容的心态,与孩子共同成长,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因为父母的接纳,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归属感,也收获了无尽的爱与关怀。
2. 倾听孩子的声音。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孩子都应该感到自己的感受被认可和理解。通过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情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并降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的风险。
3. 给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正面的榜样和积极的沟通,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尊心。
4. 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潜能和需求。了解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我们也要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掘潜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5. 陪伴。陪伴是有层次之分的。第一个层次,物理空间的“陪”。第二个层次,心理空间的“伴”。第三个层次,教育意义的“信”。在亲子关系里,“信”是陪伴的最高层次。达到这种境界时,即使父母和孩子没有天天在一起,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心里有自己,自己是父母最爱、最信任的人。
6. 树立榜样。父母树立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比靠讲道理、时刻监督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父母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也能时时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好情绪管理,及时调整不良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今日学习感受:今天的学习内容较多,信息量很大,需要反复学习和消化理解,并将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练习。
化解难度,一点一点地实践反思,虽然孩子已经长大,依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特别是心理上的理解和包容。
正如伟志中老师所说:心理养育比物质养育更重要,别让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现在看还来得及)。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5923/478feb477cc7ad4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