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游——万法自然

作者: 司马楠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8:40 被阅读24次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因着一颗极其平静的心,与一尊尊或禅定或说法或微笑的佛视线相接,感受内心生起的慈悲、欢喜,接收超脱、安宁的感召,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安排。

    古代长安,自东汉以后逐渐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也与佛教发展兴衰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踏足这片饱含信仰的土地,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六个宗派的起源地,隐隐于世林立的寺院,飘荡于天地间的梵音,不觉有了想一一前往拜谒的热望。

    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果奇特的机缘让我有了离苦得乐的发心,苦难成为了通往自性最好的助缘,那么佛及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慈悲则是令我虔诚的精神力量。

    当怀揣感恩步入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大慈恩寺,望向大慈恩寺内由玄奘法师为供养经像、舍利亲自督造的大雁塔,卷起的成、住、坏、空,是迄今已历一千三百五十余年,现存寺院面积仅当时一个西塔院,但仍高度彰显繁荣社会中佛教兴盛的庄严震撼,是历代人们从佛陀安静微笑中获得慰藉的一股无形力量,是不可控因素太多,定当竭力后的心安,是各种存在,各种形式的圆满。

    大慈恩寺内大雁塔

    而作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的广仁寺,供奉有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见等身像拥有如同亲见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也是我此次之行的发愿。

    漫步广仁寺,合掌纵横交错千佛殿,穿梭几重殿宇数间堂。转经筒、诵念之声在空中回荡,率性赤诚之心如此悠然,随性自在。

    驻足藏经阁内佛祖十二岁等身像前,观摩佛造像之雕凿细致,精美造型,展现出的宗教艺术之美,即是一场独一无二的赋予,无数被充分抱持的空间徐徐展开,有一种强大的耐受在支撑、涵容着什么。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从参禅之初到禅中有悟,那曾潜藏内心难以企及的和解,那夹杂着爱与执着的无明,那形而上精神中无所皈依的部分,那妄想、分别、执着,由雾里看花,到渐渐剥离、清明,到如有洞彻后的返璞归真,由离心里的妄想、执著,不着心识所变现的相续幻相,到不执不弃随顺自然,终归会让如其所是有更为辽阔的疆域。

    广仁寺一隅

    罔极寺寺名取自《诗经》“欲报以德,昊天罔极”之句,为镇国太平公主为母后武则天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现为尼寺。

    我透过所目睹的寺内禅意空间,照见空灵、含蓄、自然、朴实无华这些服从于内在表达的外在形式,让佛对众生的慈悲,也让给自己所带来的敬畏,有了转化与存续的介质。

    罔极寺内祈福

    卧龙寺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古刹禅院自在安宁,香客稀少,保存着出家人修身修心的环境,静静伫立有遗世独立之感,默念梵音的僧人神态气质完全显示为人性而非神性。

    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真正的禅定,也许往往就在一念之间通达。

    卧龙寺内僧人

    佛刹的庄严,悟道的启示,在岁月尘埃的涤荡中,变了的已然更改,没变的终究不会改变。

    伴随时光一年快过一年,一日又复一日,在转瞬即逝与猝不及防中,已惘然的感受愈发强烈,而对禅趋向愈深的缘分。

    洞察和发现,没有固定形态。

    于是,解能解之事。

    至于未竟之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照见,觉察到的各面向意义,何尝不是另一种禅机。

    妖猫传中青龙寺 荐福寺内小雁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游——万法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e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