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格莱珉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格莱珉解决完扶贫之后,会员的发展就要开始进入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负责对接了。而孟加拉国这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格莱珉承担了这些会员在脱贫之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
那么在中国和其他经济基础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会员的生命周期会比孟加拉国等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会员生命周期短很多。
按照互联网的运营方法论来看,获取一个新会员的成本比维护一个会员的成本高好几倍。
一个会员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留存度,活跃度,平均每用户产出,和国家的平均GDP,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纯粹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那么想办法留住会员,提高会员的活跃度,产出。是一个比呀的指标,如果综合考虑会员的发展,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也许当会员脱贫之后,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分离。
这是一种矛盾。
有没有什么破题的办法么?
有,回到初心。格莱珉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创立。为了帮助穷人更好的发展。
那么金融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没有比金融更基础的基础设施呢?
格莱珉帮助会员扩大朋友圈,扩大社会资本,获取贷款,本质上是在建立会员们的信用体系,只是一开始这个信用体系的圈子非常小,也不是开放的。
当会员们脱贫在脱贫的过程中,利用金融工具扩大再生产,这种信用体系就要开始面向市场。
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历史数据,对于格莱珉的会员离开格莱珉之后还如何起到帮助作用呢?
就好比清华的学生在清华完成了学习,这种标签会持续的帮助他在社会协作中获取便利。
格莱珉能够在会员的信贷周期结束后,提供什么服务给这些妇女会员呢?这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思考,用中国的古话说,扶上马,送一程。
从商业的角度思考,培养了一个妇女会员,战胜内心的恐惧,勇敢的走到社会上,用自己的双手,获取更好的生活。这里面的商业收益如何市场化运作,才能够持续呢?
金融网络构建信用网路
金融网络是一个服务体系,而且有很多个并存的体系相互竞争。在脱贫线以下,格莱珉的金融体系具备良好的竞争力,但是涉及到金额比较大的,需要发展,致富的时候,格莱珉的金融产品,商业化的时候,不一定能够竞争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因为效率,成本。
在金融交易发生的过程中,其实是伴随着信用的生成的。
而信用网络的粘性是比较高的。
传统的金融机构中,一次失信后面就很难再享受到金融服务了。这种思想是把人作为一个静态的个体去看待,同时对于失信主体的信用修复,缺乏手段。
而在格莱珉有很多曾经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获取服务的人,在这里信用记录良好。也可以讲格莱珉提供了一种信用修复机制。这是传统金融机构不具备的。
那么这种修复后的信用,如何传递到更大的市场中去?目前还没有这种市场化的服务机制。
从商业化产品的设计来看,信用网络的依存度,粘性比金融网络更高。
所以我一直比较看好芝麻信用这种信用产品,未来可能成为交易的一个基础设施。
而面向贫困阶层的信用产品设计,首先需要的是金融产品的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信用产品。
在不同的客户生命周期中提供不同维度的服务,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