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尤溪农村人,打开记忆的匣子,最早的美味里,总有光饼的一席之地。在土地上劳作的父母,难得外出,能到县城一趟,已是出远门了。
出了远门,回家总会捎带几串光饼,是那种硬硬耐嚼的,烤香与糖香相杂的,中间用一根白线串起来的素光饼。说实话,相对现在繁杂众多的美食而言,素光饼算不上什么美味,但在那个吃一把糖都算奢侈的年代,素光饼已经是能吃到的零食中最好的美味了。
素光饼素光饼的硬,相对于小孩来说,更加突出。那嚼起来费劲的素光饼,当地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柴头饼”,“柴头”就是当地对最难剖开的火薪柴的称呼。顾名思义,其硬的程度,都让人望而生畏。可年少时的我们为什么啃得那么起劲,直至今日还愿意再去啃一啃呢?前者应该归功于素光饼香甜的诱惑,后者应该归功于素光饼的美好记忆。
正因素光饼太硬,一串光饼又一二十个,解馋之后往往会剩余几个,那时已无动力再去吃它。母亲自有她的办法,把剩余的素光饼拿去蒸一下,蒸后的素光饼就软了,但香味和甜味还在,我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糟菜光饼长大后发现,汽车站门口可以摆摊设点的各个角落,布满了卖光饼的小摊点,价格也便宜,对父母外出经常带回一串串光饼,也就容易理解了。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光饼的好感,生活本就不易,父母带回的食品再简陋,也饱含着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现在吃的光饼,除了素光饼,主要还有两种,一种是加了猪肉的肉光饼,一种是加了糟菜的糟菜光饼。肉光饼有了猪肉的滋润,又香又脆,油而不腻;糟菜光饼有了糟菜的助力,酸中带甜,脆中带酥。两种光饼味道各有千秋,都是尤溪人的喜爱。
肉光饼光饼全靠手工制作,需要专用的烤饼的炉子,普通老百姓是难以做到的,都是由小作坊制作。小作坊大都是夫妻店,一个做一个烤,配合默契。
负责做的,将面粉和成面团,切成适合光饼大小的长条状,用手揪成大小相等的小面团。再按成饼形,放入准备好的馅料,包成包子状。再用木板压成圆饼,操起擀面杖扎几个小孔,码成一叠,等待烤制。
负责烤的,接过一叠叠饼,边沾水边贴炉内,当全部贴完后再喷些水。这时慢火烤制,大约15分钟,一股香味飘出,光饼已成金黄一片,煞是馋人。
烤制光饼刚出炉的肉光饼非常脆、非常香,趁热吃味道最佳。趁着余温未尽,来一个解馋,一声脆响,细细咀嚼,硬而带酥,有烤肉的香,有烤面的香,有葱花的香,还有恰到好处的咸。只恨光饼火气大,不敢贪吃。
买的光饼,会用专用的纸袋来装。买回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密封的太紧,否则光饼容易吸湿受潮,脆度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光饼的口感。
光饼据说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戚继光率兵抗击倭寇,贵在用兵神速,行军中架锅烧饭拖延时间,于是发明制作了光饼作为军粮,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明嘉靖帝赐名“继光饼”,百姓简称为“光饼”。
网上销售的肉光饼尤溪光饼主产地在梅仙镇,因此,光饼也称梅仙光饼。在梅仙镇街上,有一家味道特正宗的光饼店,夫妻二人一天只做几百张光饼,卖完即止。购买量大时,很多人都是打电话提前预定,以免临时买不到。我有到梅仙镇,总爱带回两袋梅仙光饼,一袋给同事分享,一袋给家人品尝。
一首歌,时常让我们想起一段往事。一块光饼,让我们想起的,不只是诱人的味道,更多的是勾起我们对亲情、友情的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