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观点#故事#意义
1.啥是佩奇?
前两天“啥是佩奇”突然刷了屏,其实,我也不知道啥是佩奇?可能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吧,也没怎么去关注。
今天在看贺岁档电影宣传片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啥是佩奇”是个微电影,看完才知道这个精心制作的电影宣传片。别说,最后老人拿出自制的佩奇时,还真被感动了。
但随后,就想到了一句话:在孩子小的时候,要讨好父母;等父母变老了,又反过来讨好孩子。
小时候,孩子为了获得大人的认可,让父母骄傲,努力学习,考100分,听话等,现在孩子长大了,父母又开始各种讨好孩子,像视频里的爷爷,为了让小孙女开心,不让孩子失望,竟然从零开,重新认识佩奇,制作佩奇。
这和前段时间的电影《狗十三》所谓的真实情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孙女李玩的爱因斯坦走丢的时候,老人并没有为了讨好孩子,而竭尽全力地去寻狗,而是把执着训狗的李玩打了一顿。
2.知道了佩奇,却不知道自己
可能是最近一直在看《被讨厌的勇气》的缘故,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个老人很可怜。
不是说留守在家可怜,也不是说孩子不回家陪他过年可怜,而是活了这么大年纪,竟然没有活明白的可怜。
之前在看“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时,李银河就问王小波“人为什么活着?”。王小波在慨叹过父母那一代,常常稀里糊涂地过来后,接着说: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本身,我们本身不傻,也不斤斤计较大衣柜一头沉。干嘛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比方说,规规矩矩,和某些人一样,等等。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分守己。不知什么叫“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说这话的时候,王小波和李银河正处在热恋期,他们那个年代,那个年龄就有这样的觉悟,对应到视频里的老人身上,他的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在视频里看到,他把快乐寄托在孩子身上,他把所有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同时,他也把所有痛苦寄托在孩子身上。在他世界里,人生的全部意义,仿佛来源于外在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因为外边的这个期待得到满足而幸福,反之则黯然伤神!
三、思
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都来于人际关系。这样看来,还真是如此。
阿德勒给幸福下的定义是贡献感,但贡献不是玩自我牺牲,孩子的人生是人生,你的人生难道就不是人生了吗?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但对于很多父母或老人来讲,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是牺牲自己,只要孩子怎么怎么样,我就怎么怎么样!有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
之所以说这个老人可怜,就在于他没有想明白,他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他应该为他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至少不能把“自己”弄丢。
对他来讲,这个年是过去了,然后呢?继续漫长期待,期待着团圆?
4.映射自己
为了宣传电影,短片《啥是佩奇》抓住了春节、亲情、农村、老龄化等打动人因素,拍确实很感人。然而,感人并等于传递的思想就可以接受,或者正确。
绕这么一圈,其实是为了说自己(可怜)。我在想,如果自己到了视频里老人的年龄,没有想明白一些道理,或者没有活明白的话,该有多悲哀。其实,现在就很可怜,该明白的道理,现在还有很多没有想明白……
电视剧叫《大染坊》下有一个评论说:
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时日无多,临死之前把《大染坊》看了十遍。
他妈妈说:如果人生还有很多时间,一定要像主人公陈寿亭那样活!只恨这些道理现在才知道。
如果哲人看到这个留言,他会说:不对,你认为“之所以恨现在才知道”,正是因为它影响到了“现在的你”。谁也不知道以前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就应该现在知道。
就应该“现在”知道!前提是,要想寻找“佩奇”一样去卖力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