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 周六 天气:晴朗微凉
01
在阅读钱锺书的《围城》时,有一处片段记述让我记忆深刻,觉得蛮有意思的。
在一场聚会里,方鸿渐询问褚慎明是研究什么哲学问题的,褚慎明回答道:
“这句话严格分析起来,有点毛病。哲学家碰见问题,第一步研究问题:这成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的是假问题,不用解决,也不可解决。假使成问题呢,第二步研究解决,相传的解决正确不正确,要不要修正。你的意思恐怕不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而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的解决。”
这段话的表述给来参加聚会的在场几位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困惑,缘由是,讲了大半天大家仍然听得一头雾水,云山雾罩,造成人们对他所讲之事感到不知所言。
在我看来,既然他人问你研究什么问题,能够被人研究那潜在条件是否也证明它首先就是个问题?如果照此意深究下去,第一步探讨是否成为问题就显得多此一举。
当然,第二步从逻辑推理上分析,我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在暗示着我们正追究着问题的解决,因此,它的确是应该被问成“研究什么问题的解决”,可倘若在日常谈话中如此这般一提,不免让人觉得繁琐和缺失了言语上的温度。
在正常的谈话交流中,我们对于此更加倾向于问“研究什么问题”,而非“研究什么问题的解决”。
因为,在众人的惯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上,我们会默认研究问题就是既包括问题本身是什么个情况,也囊括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得出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反之,我们过于理性直白地将一句话里的本质过度剖析得一览无遗之后,反而让人大惑不解,刹那间脑子里绕不过弯来。
而产生这种效果和感受也是正中回答此项问题者的下怀,他们就是想通过语言阐述上表象与本质的逻辑剖析,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制造众人困惑来凸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厚和形象上的高大伟岸。可实则这样做的人往往都无法与人相近,人们也难以与其相亲。
我想,爱用这种方式回答问题者,他若非真正学有所得的资深哲学家,那大多数离虚伪做作不远。
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化繁为简,便于大众认识与了解接受的,并非是少数人的懂得,而大部分人则束之高阁闻所未闻。知识越是易于理解接纳,才愈加受人追捧,才更能推动社会文明逐步发展。
02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我们好像并不太热衷于事物的本质如何,我们更倾向于事物表象流露出的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
太过直白地阐述或许在某些场合和境域内并不能给予人们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反而加深了对问题和事情本身的疑惑不解,最终彻底丧失兴趣,以致不想理会。
然而,流露冰山一角式的委婉表达,只停留于表象层面上的心知肚明,反而会给人一种我与你心照不宣的默契、愉悦和共鸣。
这或许是我对“看破不说破”理论上的另一种“穿凿附会”吧。
03
可人,就是如此矛盾的生物,一方面既希望你真实、坦诚相见,另一方面又希望你能够有所保留。
但是,按照哲学的角度来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们从此不再矛盾了,也许也就不再有灿烂的文明在思维的碰撞下,被推动出来继而璀璨闪耀。
至于什么时候该真实,什么时候该有所保留,那得看什么场合了,实际上这类“见风使舵”的活儿才是最伤脑筋的,过度了都不好,多了让人感到讨厌,少了让人觉得虚伪,这恐怕就是一直以来“做人难”,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流传至今依旧无法解决的些许歪曲解释吧。
总之,一言蔽之即是,我们在理性上追求真实,但感性上决不放弃有所保留。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