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26)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十一月,曾国藩上京赴任,再次与叔父毓驷到宁乡麻田,“重定修谱事”。此时,曾氏东南两宗,大修总谱,曾国藩特为《武城曾氏催修族谱》撰写文告《启》,文中写道:“国藩叼厕词馆,乞假旋里,敬谒南宗,随阅老谱,分衍各处众多,而未入总谱者,更难仆数。何需甚殷,而相遇甚疏耶?意各房宗台,水源木本之思,依依若接,当必闻之而踊跃争先也。兹特飞催翘恳,速缮草册,解送沩宁……诚是千古极美之举”。“饮水思源,以血脉而承道脉,俾圣贤后裔一脉相传而不紊,合族毕举而罔遗,既无忘祖,又无忘族,则笃亲追远之义,于是乎在;光前裕后之功,亦于是乎基矣。”
在《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原启》中,还有曾国藩一段原话,足以反映曾对家族家谱事业的重视:“一氏中,仅知近祖数代,而不知所自出,是谓忘祖。即知发源之祖,而不能记一本之裔,是谓忘族。忘族则将途人呼骨肉,忘祖则等拜墓于汾阳,皆非仁人孝子所忍出。”大概意思就是人不能数典忘祖,那些忘记出身、乱攀宗族之行为决不是仁人君子所为。被祖父提醒后的曾国藩,已于内心暗自奠定了以“振兴家族,妥佑先灵”为已任之自觉。
从此文稿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族家谱一事的热情。家族是民族的单元,有家才有国,家族意识强则民族意识强,由曾国藩亲临各地偏僻山沟调族一事,就不难理解曾国藩为何能成为一代名臣了!
终其一生鸿篇巨制修成通天家谱
通天家谱是专指孔、孟、颜、曾四家统一使用的家谱。此四大家族之祖先皆分别追溯到 孔丘 、 孟轲 、 颜回 、 曾参 ,此四人被称作 四圣。四家家谱,所排字辈(辈分命名所用字)完全相同。
曾国藩正是经历了修谱之历程,方深刻了解了族谱、家谱的渊源与意义,也就理解了家族、宗族之敬祖、祭祀、拜祠、扫墓,从而统摄家族、长老治事、教化子孙、传承血脉的意义。再扩展至封建帝王、朝堂庙宇、军机重地,为何历朝设翰林院或内务府等,专以新晋进士、当朝大儒(博学大员,往往视为心腹之臣工)方可充当国史检讨编修、帝王起居注疏、主持国朝祭祀大典等等,皆为不同层面之大事要事,先将祖先宗人敬祀妥当,再行另做他事。并且,凡上至圣贤大德、帝王之家,下至宗族显达,甚而升斗小民,只要温饱即重礼义廉耻,上下大小皆然,唯秩序!进而理解孔子谕孔门弟子须“克己复礼”谆谆教诲、极斥“乐崩礼坏”之十恶不赦。
如不理清“礼”之要,则不明制之治,更不知朝政之轻重,岂知行道之先后?!由此循,方知家、国之情事,国、家之系联,国家、民族、社会之有序,志士于家国之情怀,匹夫于家国有责!经此一履,影响终身!
家谱对于一个姓氏家族来说,具备着聚人、聚财、聚情的重要作用。而修/续家谱必然是一件无可替代的重大事项。曾国藩后期曾花20万两白银,用20年时间,把曾氏家谱修成全国通谱,他说:家谱“三十年不修为不孝,六十年不修为大不孝"。而且修家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家族的人同心协力,才能修出一部严谨、可考的传世作品。
此举,则使曾国藩真正伟大。由曾国藩伟力推动并重新修订和统一曾氏家族族谱,即史上所称之通天家谱(后在新文化运动和文革的冲击下,传统郡望世家都纷纷消失)。通天谱之存世,使曾国藩成为现代曾氏百年之始祖,并经其跟中国历代名门望族之联姻,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第一大族(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前 15 位为: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曾国藩属传字辈,派名曾传豫。此时的曾国藩尚不知有此深刻,此为后话按下不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