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探《黄帝内经》03传承与流变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14:38 被阅读513次

也就是说大家放心,这么好的学问没断,一直在有人在往下传,人人之间在传授,以心传心,只不过有的时候明显一点,有时候隐藏起来了,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在古代这算是一种技艺,是有知识产权的,另外,学习中医也难,而且还要看资质和才能,尤其是德的方面,怕传给那不合适的人,这也很容易利用医学来干坏事。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比如,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静与悟。

静与悟的清修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学习钻研中医进阶的一种状态,用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之心态去除一种烦躁,以超然,静观喧嚣之美阅读中医经典,做到一种静与悟的境界,不断升华自己内涵,不断提升自己中医学水平。

《伤寒质难》所说:“夫治病之要,必先观察体气。……医者调护体力,使其适符自然疗能,则厥疾可瘥,亦执简驭繁之道也”,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另外,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辨与识。

中医临证注重理法方药一致性,而临证辨识关键是识证,证之涵义包涵病因、病性、病位、病机,证是反映一个疾病状态,即患者现在所处的状态究竟是什么?《伤寒杂病论》把疾病状态归结于“六经”,而把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象融合于六经之中,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之方统称“经方”,后世医家把脏腑辨证、气血辩证、温病辨识发挥到极致,丰富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内涵,后世医家之方统称“时方”。

而《普济方》明朱棣(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是中国中医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它载方61739首。中医学经典浩瀚,文字苦涩,学习经典用之今之临床难处多矣,不读经典,难以成真中医,临床辨识不知证之要素,辨识不出病性病位病机,而理不能明矣,难以开出中医方,而难以获取中医学疗效,经云“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另外,不传的原因,还有很多人对中医有误解,尤其是很多人在没有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就容易对中医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主要还在于西医理念对中医医学理念的冲击,主要是思想方面的不同,一个是原子论一个是整体论。

所以说,中医不传之秘还在于量与化。

比如,对于一些疑难重症,至今无解。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临床艰难治疗阶段,中医辨识多属于脾肾气虚、气虚涉阳、脾肾阳虚之侯,随着蛋白尿增加气虚之侯逐步加重,阳虚之侯逐步显现,肾小球滤过率越低,肾元虚损之侯越明,变证概率越大,此刻多出现左心衰竭、心肾综合征、心包积液、胸水腹水、严重水肿之侯,血液净化治疗之证明矣。

而如何正确合理应用中医药辨识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宜遵循“急则在治,慢病在调”原则,以降低大量蛋白尿30-50%为治疗目标,以补益脾肾之气、温补脾肾之阳为“治本”主体,获取提高GFR,延缓肾脏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

当然了,从中医史的传播来看,其中在传承的链条上就产生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说我们所知道的扁鹊,扁鹊是春秋时代的名医,它就是传承链条上的人,也就是《黄帝内经》的传承人之一。汉有淳于意,淳于意在史记中有记载,魏有华佗,张仲景。华佗比张仲景名气大,但是张仲景是医圣。

为什么呢?

因为张仲景他把这门学问继承传下来了,所以张仲景在中医界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这些人都是得道的高人,能够通过他们的学问救了很多人,如果没有这门学问,我想我们中华民族不会有这么多炎黄子孙,来一场瘟疫可能得死一半,为什么能传到现在?

《黄帝内经》的功劳恐怕是很大的。

王冰也是传承人之一,他的老师姓郭,他得到的先是张公秘本,就是张仲景传下来那个本子,他把这个本子公之于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帝内经·素问》,所以王冰也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黄帝内经》到底讲了哪些内容?

《黄帝内经》的内容,首先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不仅仅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还是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所有的学问都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所以阴阳五行万万不能取消。大家所熟悉的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他不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现在的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才几百年历史,那么这些发明都在1000年以上了,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出来领先世界,甚至领先西方几个世纪的这种发明创造?

它是用阴阳五行研究出来的。中国人研究宇宙,研究自然规律,就靠阴阳五行,所以阴阳五行不是迷信,它是科学,只不过它是异于西方科学方法论的东方科学。既懂西方科学,也懂东方科学,这正在变成一种世界的潮流。阴阳五行其实一点不神秘,它是对宇宙对人生的一个理论概括,也是一个系统论。五运六气是中医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阴和阳各分成三个,就是三阴三阳,五运就是五行,把这些结合起来,就是三阴三阳,六个跟五行结合起来,就形成五运六气,用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天地人的一切的运行变化。

我们用这些理论可以解释一下天人相应,现在人应该怎么适应环境?

天地与人如何适应,也就是说宇宙自然与人如何适应,我们既不能破坏环境,我们人类又要能得以生存发展。这门学问古人是研究得很到位的,而我们现代人是比较欠缺的。所以说,经常有人研究将来怎么能移民到宇宙其它地方,不在地球上呆着了,因为地球也越来越呆不住了,所以这是一个悲剧,地球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你上哪找第二个地球去,所以我们还是好好在地球上生活,把地球这个环境保护好还是正道啊。

另一个内容是脏象,它就是研究人内在的五脏六腑,怎么运动运转的。虽然现在有解剖学,但是他观察的是死的东西,而中医研究的脏象是人的活着的运动变化,而这个用解剖是发现不了的。再一个内容是经络,经络现在很时髦,研究经络都知道要敲什么胆经,但是经络它是很复杂的,一套体系不光有一个胆经,还有很多问题。还有一个内容是预防,预防就是说一个人应该预防疾病,预防你身体的不平衡状态。

人为什么会得病,有什么原因可以影响人体?

中医认为一个是外因,也就是外来的这些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另一个是内因,主要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都有这七情,七情过度(过多或过少)就一定会伤身体,这是中医非常伟大的地方,它认识到人得病的内因就是七情。情绪控制不当就会产生内在的疾病,当然还有什么饮食劳倦,人会得病的规律是什么?

中医在几千年前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400多种疾病,而且这400多种疾病是非常系统的学问,把人的主要疾病的产生发展结果等各方面都概括得很清楚,这就是非常伟大了,一个人只要注意一下这里面的来龙去脉,他生病的概率将远远的少于常人。

中医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阴阳失衡。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能够治愈疾病,这是中医几千年前就已经建立的理论体系。所谓的诊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得病了,我们怎么看到他的病到底在哪,这才是最关键的。

西医动不动讲剖腹探查,但很多时候不管你用什么仪器,疾病也是看不到的。更多的还是要推理,因为人的内在是很复杂的,靠仪器更多的情况是得到一些表象而已,当然了还要多次测验后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比如抽血验尿等一系列检查下来就得好几天。

所以中医不讲剖腹探查,中医也不太讲解剖,它是一种象数理论,高手的厉害在于,我一看你,就知道这里头怎么回事,用不着打开看看,这是中医的伟大之处。

相关文章

  • 深探《黄帝内经》03传承与流变

    也就是说大家放心,这么好的学问没断,一直在有人在往下传,人人之间在传授,以心传心,只不过有的时候明显一点,有时候隐...

  • 《创造宇宙说明书》图画106

    《山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文化瑰宝只有正统可以传承,世界其他地方不是正统不能传承。传统,就是传承正统的意思。

  • 共探式绘本深读是怎么探的呢?——原创

    很多家长问我:“你们的深读,到底是怎么读的呢?啥是共探式绘本深读呢?” 共探式绘本深读就是通过老师与孩子的有效互动...

  • 深探《黄帝内经》02来源问题

    我们在前面说,《黄帝内经》来自于轩辕黄帝,它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这本书也被称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

  • 《黄帝内经》之疏肝解郁三花茶

    我们在《黄帝内经》之血瘀鉴别与调理[https://www.jianshu.com/p/454b6d47d03e]...

  • [FE] 图解 RxJS 编码实践

    一、流 与 流变换 1. 流(stream) 2. 流变换(transform) 二、实战(React Hook ...

  • 黄帝内经

    古人智慧,传承经典 ---老贺听《黄帝内经》有感 听《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一月有余,从偶然机...

  • 狮象遗址

    其一 荒草凄凄落叶堆, 狮象遗迹卧荒台。 一脉传承可探阅, 洞府幽深客自来。 其二 二维码中有留言, 古宅深洞聚前...

  • 传承传播

    最近听了上古医道法门传承人刘正麒老师讲的《国学经典的智慧与运用》,刘正麒老师从《道德经》,《黄帝内经》,《易...

  • 深探《黄帝内经》01内外合一,生命大道

    说到《黄帝内经》,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中医思想的书,本人感触很深,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医思想的奥妙。 我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探《黄帝内经》03传承与流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un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