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随笔散文想法
远离朋友圈是另一种敞开

远离朋友圈是另一种敞开

作者: 夜莺Louisa | 来源:发表于2021-04-26 11:59 被阅读0次

    从带上期课程(3月5日)开始,我一直处于闭关的状态。我所说的闭关并非到深山野林,逃离尘世,只不过是不刷朋友圈。

    浏览社交媒体其实也有好处,能够从某些朋友那里汲取生活品位、事业视角、社会信息等等,但我觉得如果想要沉静,还是应该远离一段时间,这样我们的时间会放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特别是需要创作、静心和能量的回流时候,因为刷朋友圈确实让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走了。

    成为疗愈师之后特别消耗能量,因为工作中所遇见的事虽不像做数学题那样烧脑,却是“烧心”的。心要想处于稳定、清澈的状态,势必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得以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于我,不看不发朋友圈便是这样的方式之一。然而这种闭关的日子并非是隔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反而是有了更多实际的联系,从虚拟走向了现实。

    回想一下这过去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或者从去前年开始,每次带课都关闭朋友圈,却增加了外出造访和邀约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次数,这其中结识到新的朋友,了解到新的领域,也碰撞出新的火花。把重心放到现实之中的“面对面”,总能带给我这样一种觉察:

    线上的文字输出,我是可以深思熟虑,有时间做准备的,而面对面的时候,我少了很多掩饰的时间,我又将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子?真实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

    不管是每次的外出造访,还是把朋友们邀约到家里,我都会在事后反思:

    我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

    我说话的语气,我所传达出来的话语是否恰当?

    我所接触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

    我又将如何去延续一些奇妙的相遇?

    这么反思之后,便会带着更多的觉知来体察自己的行为。每一次口头的即时输出都提醒自己:不求过多的表达,力求表达得更准确、更深刻些。当我这么去做,我对一段引言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言善语乃人心的磁石,它是精神的食粮,它赋予言辞以意义,它是智慧与理解之光的源泉......

    和言善语不仅仅是说一些好听的,让人愉悦的话语,还要根据场合,如何带出自己的洞见,并觉察自己的语气、语调、音色以及速度。当我这么去觉察,我发现自己开始放慢,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同在,甚至像旁观者一样聆听自己说出来的话语,有意识地给说话这件事赋予意义。这种体验是非常特别的。然而,这并非能时时做到。

    在前天的聚会当中,反思自己还是说得太多,便提醒自己下次要多留机会给朋友们发言,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便是每日反躬自省的好处,我们无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发现、再调整。

    我第一次做的巧克力戚风蛋糕

    远离了朋友圈,反而更加用心地去对待在现实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更加敏锐地去感知某个人,从而友谊的基调便不同了。

    远离朋友圈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回到生活本身,这种方式让我越来越喜欢真实,也越来越喜欢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提供我所能提供的服务。

    前天是一个节日,我们邀请朋友们来家里以音乐会的方式庆祝,也意外地招待了从大理远道而来的朋友。

    为朋友们准备茶点、收拾房间、打扫庭院,进入一种深层的同在——怀着极为荣幸的心情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和可口的点心、饭菜(虽并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在他们还没到来之前已感觉亲近,已心生期待。

    我深深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受益的总会是自己,因为在这个过程之中激发了我们去体谅别人、关爱别人的能力,也开始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得到位?那就需要再回到自己——想想自己在旅途中,我自己最希望得到什么帮助?——这样一来一回,我们便生产出一种新的创造,为他人提供便利的创造。

    在生活上,我们不给他人添麻烦是一种自觉,但为他人提供便利便是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们慢慢学会看到他人的需要,也学会如何满足这些需要,虽不能一下子能面面俱到,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吸取经验。

    每一次聚会之后我和先生都会反思,反思我们各自在这次聚会中的言行、收获和提升的空间。反思的内容会具体到一些细节,比如:

    有些水果不适合切开来让客人们吃,因为有些水果容易招惹蚊子、飞虫之类的,这样我们下次便不会再那么操作。

    这些都是小事,而恰恰是小事才得以锻炼我们的耐心和习性。

    看了蔡志忠的一个访谈,他说,成功就是选择最拿手的事情做到极致。

    我在想,自己最拿手的事应该是哪些呢?很多人应该不会把生活本身作为一件拿手的事情来看,它是如此平常,平常到人们时常会忽略它,而奔跑于追求别的一些什么事。当我沉下心来生活,便觉得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件拿手的事。它涉及的方面其实也已包含了我们那些苦苦追求的事。脱离生活,我们什么都完成不了。

    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整理、生活美学”的观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生活本身——喝一杯茶、做一件衣、理一次家,这类人群可以看出他们在做其他的事上总能体现出一种蔡志忠所讲的“极致”

    服务也可以把它当成是拿手的事,也可以追求极致,也需要工匠精神来打磨,我们希望每一位来到我们家的人都能享受到平静和舒适。这让我想起另外一句圣言:

    今日,凡献身于服务全人类者,皆乃堂堂正正之人。

    “堂堂正正”这个词,英文的表述是:That one indeed is a man. 英文的表述更能让我理解到作为一个人类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话语,在学习信仰之前我哪里会往这个角度来思考啊!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服务之中才得以明白这句话的深意。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热衷服务的人总有孜孜不倦的动力,因为这种行为确实能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人的荣耀感,那种荣耀感自动带来给予、分享、奉献的动力。

    关闭朋友圈确实能够时刻把自己拉回到当下,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同在,包括一些一闪而过的、平时有意无意在逃避的内心纠结。往往很多的意外相遇、收获都是在这样的时刻由某个决定引起的。就如这次的聚会,它是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萌发的,然后发出邀请、实施。

    虽然我的朋友圈关闭着,却在现实生活里真实地敞开着。时代的变化和疫情的关系,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虚拟的交往和交流,这种面对面的相聚,

    时不时可以挽一下手,(我特别喜欢那种走着走着就挽我手的朋友们,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倍感幸福);

    时不时可以拥抱一下(每次朋友们道别都会拥抱一下,特别期待再见到他们);

    时不时可以祈祷一下(情到浓时,我们就可以放开歌喉,唱出我们内心的感恩和赞美);

    时不时可以流泪一下(感动之际,流泪是常有的事)......

    这些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接触,深厚的情谊是一笔不朽的财富,它将会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个时刻播放出来,让我们感到在尘世的旅行有它的意义,而不是心落不到实处,和自己做的事毫无连接。

    前天聚会之后,我先生说,那孩子(从大理来的一个9岁的小姑娘)肯定会记得这一次的旅行,她见到了哪些人,吃过了什么食物,所以作为我们,不管是什么人,来到我们的家就抱着“给他们人生旅途带来一次特别的体验”这样的态度来提供服务,这样我们自己也有了特别的体验。

    我非常赞同。有很多人认为事业、工作就得和家撇得很清,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而我认为(现在也确实这么生活来着)家和事业、工作、服务是不用分开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也因为这样的方式而受益。

    家是我的私人领域,又是一个共享领域;

    家是我沉静、获得能量回流的地方,又是个我对外连接的地方;

    家是我和伴侣共同成长的私密空间,又是个对外开放、探讨经验的地方,它可以为我生命任何的一个方面服务。

    事业、友谊、创作、服务、共享、雅聚......都发生在家里。

    我是个不管是外出聚会还是在家里聚会都希望伴侣在身边的人,即使是初次和某位朋友相识,我也毫不忌讳提出请求:

    我可否带上我先生?

    我想你认识我的先生。

    我想我先生也认识你......

    总之,我希望自己的伴侣能够加入、认识、体验我所认识的朋友,我所感受到的气氛,就想着,幸福和美好就应该有他一份,情不自禁。爱人之间除了要一起面对困难,也要一起分享美好。

    庆祝那天,我在家里弹琴

    在闭关的这段日子里,我爱上了烘焙,动手创作可以招待朋友的茶点。也许是远离朋友圈时间真的多了很多,少刷几次节省出来的时间完全可以做一个巧克力戚风蛋糕了。

    生活里的种种尝试、动手都是为服务这件事带来极致效果的行动。动手做事即是修行。我沉浸在其中,也从中汲取了乐趣、温暖和能量。也许大家未必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服务,但至少我们需要找到其中一种方式,让我们爱上服务,爱上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离朋友圈是另一种敞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vs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