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86岁作家、文化部原部长告诉你:21世纪我们还能向孔孟老庄学什么

86岁作家、文化部原部长告诉你:21世纪我们还能向孔孟老庄学什么

作者: 云海煮茶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09:59 被阅读0次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们,对于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种种遭遇,应该也不会陌生。尤其是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自鸦片战争以来,众多开明人士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的桎梏,纷纷呼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文化学习。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直至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也是如此。

    而在21世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今天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更多是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等让人应接不暇的高科技概念。那么,在数据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吗?

    有位著名学者大声告诉我们,有!19岁在文坛声名鹊起,22岁凭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得到毛泽东赞赏。人生沉浮,百年辗转,在80多岁高龄,以数十年人生经验,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这个人就是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

    而这部王蒙传统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就是2020年4月天地社出版的《王蒙讲孔孟老庄》。该书是由王蒙在喜马拉雅的付费课程讲义整理改编而成,所以在语言风格上具备了付费课程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的特点,即使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读者,也丝毫不会有阅读上的障碍。

    王蒙,《王蒙讲孔孟老庄》,天地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孔孟老庄的思想中,除了针对当权者的内容,比如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比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还有许多的思想,是对普通人说的,在今天看来,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传基因”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遗传基因”。王蒙在开篇中指出,“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头脑里,就在我们的师长、亲戚朋友等同胞身边,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周围,还有我们的世界。”有些传统我们已经淡忘了,我们需要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还有些传统是不成功的,是糟粕,我们也应该知道,应该警惕。

    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无意识的,任何社会里,无论是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具体的人,都天生携带这些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其行动举止多多少少都会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认识你自己”,以及认识你身边千千万万个“你”,从文化上开始,是很好的切入点。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在于,通过学传统、学经典,我们将变得更聪明,更懂事,更有出息,更有品位。以《论语》为例,在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国的老百姓都受论语中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论语》不仅关注现实的生活,尽量回避或者不多谈彼岸的、死后的事情,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而且,《论语》还处处鼓励人积极地工作、学习、生活,提倡人要坦荡荡,要讲究道德,要注重学习,要喜欢山水。

    比如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孔子的学习观,他认为人生到了什么阶段,就应该有什么样子,把整个人生看成一个学习的、成长的、树立志向的、构建人格的、解除困惑的、了解高尚的法则规律的、能够听进去别人说的话的、能够接受各种忠言和智语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这就是王蒙带我们读孔孟老庄传统文化经典的原因。

    向孔孟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

    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是给诸侯君王出谋划策,把这个社会建设好,所以他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经世致用的。他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今天读来仍然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孔子在讲人才、精英的时候,喜欢用“君子”这两个字,并且强调精英应该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其中,最有名的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你自己不想碰到的事情,你自己也不想遭遇的对待,那么你也不要用这种不被你所喜欢、所接受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联合国大厦里就有这8个字,这是国与国关系的黄金法则,可见孔子的教导具有普世性和巨大意义。

    孔子还主张反求诸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我不怕别人不知道我,而怕他虽然知道我,但他委托我办的事,我没有那个能力、学识、智慧、品德来办成,这是一个谦虚的思路,就是遇到什么困难,不想别人的错,首先想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自己怎么改进。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整天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闷闷不乐了。君子如果做错了事,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人,也不再重复犯第二次,这非常的难,但是如果做到了,会显得比别人修养好一点,显得比别人境界高一点。

    在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在他看来,君子团结的面很广、很周到,跟大家都保持一个良好友善的态度,而不搞团团伙伙、整比为奸的事情。要做到团结最广大的人这一点,就得学会“和而不同”,因为每个人受到的教育、地位、处境都不同,看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个时候,就要能够看到事情的积极的、好的一面,并从另外一面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才能做到在大体上保持一致,同时相互之间有互补、有提醒、有交流,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比起孔子的“君子”,孟子更强调人才、精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种抗逆能力。在他看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受了苦,碰了钉子,甚至是受了冤枉和委屈,不见得是坏事,身处逆境之中,只有经受住这些挑战和折磨,才有可能做一个大丈夫,才有可能承担历史的重任。今天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逆商,指的就是这种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与智商、情商一样,逆商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重要因素之一。左宗棠有一副对联写得很有气魄,“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说的也是要经受住各方面考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向老庄学习安顿身心的道理

    老子主张的做人之道,大致可以归结为六无二有。六无就是无私、无争、无贪、无咎、无为、无智。意思就是,整天盯着自身身上那点具体的私利,为了一点利益就斤斤计较,迷恋声色犬马,干一些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情,做没用的事说没用的话,或者想着耍心眼来糊弄别人,往往都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都不是做人应该遵守的原则。二有,就是说人应该向婴孩那样单纯天真不算计,以及要能够懂得天道,能够做到一切符合大道。

    此外,老子讲的做人之道,还是柔弱胜刚强,是“知白守黑”和“知荣守辱”,是“致虚极,守静笃”。比如,守黑守辱是一种低调的战略思想,意思是说把自己沉浸在黑暗之中,去审视光亮中的人事物;想要获得一时无法得到的万分荣耀,就应该忍辱负重,多吃苦,多学习,多做一些扎实的具体工作。类似的话,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即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还有“韬光养晦”,遮住自己的光芒,表现出不具有很大的威胁性,才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也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从老子关于做人的说法中,可以看出,老子无为的另一面,是有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而然的为已经为了,用不着争自己的地位,也不用天天证明自己是最正确的。

    庄子则是个逍遥的人。他对于世道人心、人情世故看得透彻,有很多老到的分析,在《庄子》中这样充满思辨的故事比比皆是。他的智商之高、见解之高、心态之高,都超过了常人,以至于他不争,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也不在别人面前显摆,只享受自己的思想,超越种种庸俗、烦躁、焦虑和无聊的争执。庄子是能上能下的,高的话可以当鲲鹏一飞几千里,中间的话可以找棵大臭椿树好好睡一觉,再低下一点当一只在泥泞里爬行的乌龟也可以。正是他有这种超凡脱俗,高瞻远瞩,才把有些事情看得满不在乎了。庄子认为保全第一,保身第一,避祸第一,这就是大道。他希望人们头脑清醒一点,别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不要自取灭亡,要使自己的神态、心态、精神和大道一致,喜怒哀乐还要听其自然,最后总能找到平衡、快乐、释然、逍遥。

    除了孔孟老庄,《王蒙讲孔孟老庄》还有两章的内容,讲了《列子》以及其它儒学的经典。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古人往往以儒家为追求,以道家为神思(用道家非常辩证、抽象的理论来训练自己的思维),以法家为手段(追求富国强兵),以佛学为修行(洗涤自己的精神)。兼收并蓄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才是对待传统文化最应该秉持的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6岁作家、文化部原部长告诉你:21世纪我们还能向孔孟老庄学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jm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