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谈关于我这三个星期做产品岗的一些感悟, 主要包括以下6点:
1.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2. 要有同理心
3. 反驳别人时, 给出建议, 如果没有更好的建议, 那么就闭嘴
4. 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5. 不要干涉别人的事
6. 知与做的天壤之别
第一点: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 很多人以为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事实上很多人并没做到. 我也没有做到.
当真正面临问题的时候, 才会发现自己一直是严于律他, 宽以待己了.
当我刚转向产品岗时, 我犯了很多错, 而这些错误在我作为开发时, 都是曾指责过产品经理的问题
在做开发的时候,
我会责怪那些拿着一个没经过他自己验证的问题就反馈过来耽误开发者精力和时间的人,
我会责怪在设计产品不够严谨就把任务扔过来, 导致后面返工和不停的修改,
我会责怪设计师不能站在开发的角度去标注图, 漏洞百出, 增加沟通成本,
我会责怪产品在检查设计稿不认真, 导致开发时间上的浪费,
我会责怪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就着急开始这次的任务, 导致后面又推翻这次的东西重新开始,
我会责怪产品经理为什么不把产品文档写的足够简洁.
以上这些, 在我做了产品岗后, 我犯了同样的错. 而我面对的, 也是被指责. 我知道上面的做法是做错了, 我反思的结果是, 我认为都是没有把事情做满, 认为偷个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把锅甩出去了.
但这行为的背后, 也让我想到的是, 很多人都善于指责别人, 哪怕也许自己处于这个位置也未必能做的好, 给予别人更多的是严厉, 而不是建议和包容.而给予自己的却是宽容.
第二点:要有同理心
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中, 首先讲到的模块就是同理心, 她说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逻辑, 所以无论做产品与否, 同理心在我们整个人生中也都很重要.
有一次, 我已经确认过的内容通过UI设计后, 再次呈现到大家面前时, 被另外几个产品经理提出质疑, 我不能理解的是, 他们为什么不在产品原型阶段就提出问题去改进, 而在UI设计完成后再提出. 但没过几天, 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其中一个产品经理在之前产品需求会做确认的时候,我们谁都没人提出意见, 但当定稿再次呈现出来时, 我们提出了意见, 但我无论怎么解释, 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气,暂且先不论这个意见对与错, 她难以接受的是这种做法,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同理心的作用. 我想如果我自己没经历过那一次从而产生的同理心, 我想我理解不了她生气的原因, 下次也可能会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
这让我想到梁宁老师提到的做产品, 要有同理心, 去理解用户情绪, 那么做出来的产品会更贴近用户一些. 在生活中, 我们也要有同理心, 这样彼此之间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第三点: 反驳别人时, 给出建议, 如果没有更好的建议, 那么就闭嘴
刚接手产品工作时, 我依旧像做开发一样反驳其他产品经理的某些设计, 但并没有给出建议. 当我自己身处产品岗时, 很快就接到善意的忠告, 其中一位产品经理对我说: “你如果有更好的建议, 我们可以更一步谈论, 如果没有, 那就不要只把问题丢出来. “
纯粹为了反驳而反驳, 扔出一堆问题给别人, 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都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但要有原因, 有结果的反驳,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发泄情绪了.
第四点: 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在转产品岗的第一天, 我去给一个产品经理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 然后我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我们彼此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双方都听不进去对方的建议. 在UI设计界面时 , 我们也几次产生不同的意见, 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双方并没有就不同意见去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更合适一些, 或者找出共同的解决方案出来. 在后来的实践中, 我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地方确实想错了.
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是我在<原则>一书中看到的, 当时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愿意听不同的声音, 接收不同意见的人, 但这短短的几次交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头脑很封闭. 有的时候, 我们并非总是对的, 多听些不同的意见, 从不同维度去思考, 更完善自己的观点, 保持头脑的极度开放.
第五点: 不要干涉别人的事
我内心是丝毫不愿意干涉别人的事, 但事实证明, 我可能不经意间就会干涉了别人的事. 在跟开发和UI沟通时, 被他们提出来了. 其实, 作为产品经理来说, 只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思就行, 比如包括哪些模块, 元素, 以及位置顺序等. 术业有专攻, 剩下的交给专业的人做就好了 . 在三节课第四周的[原型设计实例]课那一讲提到我们没必要把界面中的配色图片都做好, 去限制了UI的发挥, 以及他们对整体的把握. 对此我的感受很深刻, 因为自己不经意间就犯过这样的错, 一定要注意, 如果我们做了原本不是自己的事从而影响到了别人, 这不是好意, 与其这样, 不如多花点时间做你擅长和专业的事就好, 把流程和逻辑更完善一些, 就是对别人工作最大的帮助. 其实在生活中包括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是, 对别人最多只是给出建议, 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和干涉别人.
第六点: 知与做的天壤之别
我买过一些产品课程, 也看过一些产品相关的书, 以为可以给我工作上有些指导,但这跟真正做产品很不一样, 每次在实践中, 你会发现你对知道的知识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我转产品岗后也发现, 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有在做的过程中, 你才会理解的更深,也会发现更多之前表层理解不到的东西.
当你真正开始做的时候, 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经历一遍后, 你的感受和没做之前的感受绝不在一个层级, 我短短三个星期, 像是重新认识了一些事和人, 开始去改变, 去完善. 如果没有做到过, 那么就不要随口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如果没有做到过, 你的话语权就是比别人少.
少说多做, 简直就是真理~
毛姆说的,阅读能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LDYG201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这里会分享我的读书笔记, 愿你我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