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三十:《石头记》写娇杏的意义
(红楼梦人物群体系列七)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第二回“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至“……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处,主要分析作者写一个仅出场一两次的人物,而且还排在金陵十二钗副册,那她在《石头记》中倒底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石头记》中的娇杏,总共出场三次,前八十回两次,分别是第一回一次,第二回一次,八十回后当有一次,旨在交待娇杏死薛宝钗扶正。出场的三次,均为暗场,没有一句“台词”。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位于情榜金陵十二钗副册,封为“情侥”。在《石头记》这样一部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宏篇巨著中,作者有意简单描述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机,绝非闲来之笔,乃是大有深意的。下面我试着分析一二,以略解此惑。
一、命运问题
在中国,命理学似乎是一个比较繁盛且经久不衰的学科,属于玄学的范畴,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石头记》里,不止一次写到这样的场景,比如冷子兴所讲的宝玉抓周、薛宝钗所佩的金项圈、贾环拜马道婆为干娘等等,无不透露命理学的信息。作者写这些,并不代表他是唯心主义的“粉丝”,而是如实地反映了在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石头记》开篇便讲命运问题,楔子里讲,女娲所炼三万六千五百〇一块石头用于补天,独弃了一块在青梗峰下未用,此石自怨自叹,甚至寂寞哀嚎。这是第一个命运问题。正文开篇又讲命运的问题,赖头和尚见甄英莲就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并且口占一偈云:“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预示了甄家及英莲的将来之运。
英莲的有命无运,很好理解:生为甄家的小姐,是命;被拐后沦为薛蟠的侍妾,是运。紧接着作者又写了一个丫嬛娇杏,摇身一变,从丫嬛身份变成了贾雨村的正室夫人,这便是没有点明的无命有运。
有友人总结:人的一生,主要有四样东西,一看命,二看运,三看父母四看信。其有先后的顺序,此四样都没有了,这一生也就不怎么样了。娇杏占了第二样,其一生也就够了。英莲占了第一样,却没有了第二、三样,然而作者写其仍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懂得和命运抗争,虽然最终结局并没有摆脱注定的命运,但正因为她有第四样东西,就是我们任何一位读者都应该敬仰这一角色的地方。因为这正是作者的作书本旨,也正是佛教、道教的终极教义所函,即命运再怎么捉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精神层面的追求,必须永远存在;个人解脱的理想,必须勤修精进;帮助他人解脱的步伐,必须永不停止。
二、鲜明对比
对娇杏简短的描写中,从作者的内心来看,他对这样一位幸运儿,并没有羡慕嫉妒恨,对其行去几回头的违反封建道德伦理的行为,也没有褒贬。作者的内心是平和的,其写娇杏的目的之一,是与《石头记》的两个阶层形成鲜明对比。
(一)与主子们形成反差
尤其鲜明的是娇杏与英莲。一个原是丫嬛,成为主子;一个原是主子,沦为侍妾。英莲蹈规循矩、温顺贤淑,先是被拐,后沦为侍妾,结局是被夏金桂勒死,落得悲惨下场。娇杏的性情,凭她那“一去三回头”的举动,是大违封建传统道德“非礼勿视”的古训的,也就是作者总结的“偶因一着错”,然而却因错而致富致贵,先成为贾雨村的偏房,贾雨村夫人去世被扶为正室而富贵终老。
再看《石头记》所有的主子们,唯一能够福寿双全的,只有贾母一个人,除却之外,一半不得好死、晚年悲惨,如秦可卿、贾政等,一半饥荒穷困、生不如死,如史湘云、甄贾宝玉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与丫嬛们形成反衬
大观园中的丫嬛们,显然没有娇杏这样的福分。成年之后大体就三种结局,一是费尽心机、讨主子欢心,争得个侍妾名分,仍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终不过是“体面的奴才”,如赵姨娘等,这算是命好一点的;二是要么被遣送回家,要么由主子指配了某位小厮,这是次一点的;三是被逼惨死,如金钏、睛雯,或是孤独一生,如袭人、麝月。娇杏的命运,是这一干人自叹弗如、遥不可及的。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