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舒适圈,到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 莫写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15:53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是我重新开始写作的起源。

以下为正文。

2017年的2月26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阳光明媚,这一天我们相会。

踏出舒适圈吧

一、聚会的起因

某些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我加入了奴隶社会一土社区,在那里认识了 Lily,进而加入到了Lily的成长部落。一开始也并没有参与到聊天中来,只是诧异于这个群怎么有这么大的活力?经常都有999+新消息。有一天随手点开看了看,发现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自我成长,大家抛出的问题都极有深度,还总有段位很高的牛人不吝赐教、循循善诱,干货满满,从此欲罢不能,将Lily成长部落列入每日必读,先是潜水,默默地观摩学习,到后来主动发问、帮人答疑,总感觉从群里吸收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power再传导回去。

某一天跟大家聊天时,说起自己目前感觉朋友圈很单一,想要多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希望成长部落北京的朋友们也能聚起来。然后Lily问了我,“要不你来组织?”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我好忙的啊,家里孩子还小,正好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加上刚在群里说话没多久,跟大家也不熟,担心这会聚也碰不出什么火花,于是我说,“这会大家都不太熟就聚会,见面会比较尴尬吧?”Lily果然是职业教练,她一下就洞悉了背后的根源,回复我说,“舒适圈(笑脸)”。

是的,舒适圈!一语中的。

二、梳理过去

舒适圈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存在的。

高考发挥中等偏下,离心仪学校差得太远,但是不想复读,想要赶紧跳出高三这段黑暗时光,脱离这片不舒适的圈,于是稀里糊涂跟好朋友填了同一所学校并且服从调剂,来到了北京,专业是土木工程。

大学时候加入了心理社团,发现自己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于是想到考研的时候跨专业去读心理学的研究生,却在读了几本心理学专业书籍后,发现理论知识很晦涩难懂,进而觉得跨专业、跨学校考研太大,又自然而然地退回去舒适圈,而且一下退到了最里边,选择了难度系数最低、最舒服的一条路—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虽然结果是我以专业第一、超出国家线100分的成绩被录取,但我仍旧是在这个舒适的框框里。

也是考研的时候,因为连无聊的马克思政治与经济课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发现自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正好身边有朋友在学,所以就跟风报名了北大的经济学双学位,结果趁着考研复习的热乎劲儿,稀里糊涂又考上了,于是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两个学校奔波、同时学习结构工程和经济学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不想去做工程技术人员、想做经济学家,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基础但是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社会学科,要做好经济研究是需要较强的建模、数学、逻辑分析及其它综合能力,而且,跟北大本校的同学相比,我必须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在这样的学习强度中取得好成绩,渐渐地,舒适圈的魔咒又来困扰我,就像当初对心理学一样,我又失去了对经济学的热情,退回到了心态上的安乐窝里—让一切得过且过吧(最后以中等绩点毕业,但是后期偏离了自己的初心,很多时候都出于应试而非应用去学习)。

一晃就到了研究生和双学位毕业的2009年,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时候,所有的金融企业都不好过,招聘锐减,本来就是个经济学半吊子的我就更难找到金融相关的工作了,于是我没有坚持当初不想做工程技术的初衷,又退回了堡垒,以结构工程专业为主来找工作,并且先后拿到了一家发展较好、工作前景不错、但不能解决户口的企业和一个体制内、工作清闲、解决户口的offer。几乎是没有犹豫的,我选择了后者(在这个选择中,户口是个决定性因素)。但刚参加工作时候我斗志满满,想要拿到户口就换份工作,结果却在这个安稳的圈里越陷越深,在这个单位一待就是8年。

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成为了今天的你

三、徘徊不定

在被Lily一句话点醒后,我决定担当这次线下聚会的发起人。

但我内心也打了无数次退堂鼓的:我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想继续缩在我的舒适圈里,甚至一度想把组织工作让给别人但是未果(是的小伙伴们你们没有看错)。并且,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干不了这个活:一来我虽然性格外向,但是不爱张罗事情,自我认同“是一个好的执行者>好的组织者”,担心自己做不好组织工作,并且也确实从来没牵头组织过类似活动,怕最后弄得不好,大家在聚会中没有收获,既浪费了时间又辜负了期待;二是由大群群主七七组织的上海分舵线下活动弄得实在太好,我们紧跟其后,压力山大;三是我确实在群里说话不多,怕自己没有号召力,最后参与的人太少活动办不起来;四是觉得跟群里很多牛人比起来,感觉自己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知识量严重匮乏,批判性思维不够好,逻辑能力也不强,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去引导大家思考、帮大家解决问题。

这些想法一直萦绕在我心里,于是一个平时睡眠极好的人居然连着2天半夜醒来后辗转难眠,短暂失眠了几个小时。在第二次失眠后,我意识到,这个活动对于我来说,意义远大于做一个组织者本身,很有可能是打开心结、正视自己的一次契机。

既然这样,那就先从组织这次线下活动开始吧,一步步踏出舒适圈。我对自己说。并据此把聚会的主题确定为“踏出舒适圈,结识新朋友,畅谈人生,共享成长”。

四、行动起来

其实我之前所有的退缩与害怕,归结起来,就是担心“我不够好”。巧合的是,在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Lily老师发表文章—“从行为到认知:如何甩掉最阻碍你成功的四个字”。文中提到,“信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但行动上的突破却可以从当下做起,而行动是能直接影响结果的,所以让我们先关注行动”。

是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行动帮助我跨越了这些所谓的障碍—既失眠并下定决心要干好之后,我即刻行动起来,把注意力放到了怎样才能把聚会组织好(对自己怀疑的声音不再占据大脑的主流),先是建立了线下聚会的群,并设定了截止日期(2月26日),告知了周围的人(在大群公布线下聚会群的二维码,Lily帮忙分享在自己的公号后,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最后有40余人),加入的人越多,我的责任感越强(我的性格特质之一)。同时,为了让活动举办得更成功,我把平时在群里讨论比较积极的几位同学拉进了筹备组,经常一起头脑风暴,发挥合力。我们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把具体的活动安排逐步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小环节。(在此,要感谢制作签到表、整理通讯录的微尘;做文字记录并整理心得的Amber;担任摄影师的二丫头;做出精美海报的Monkey。It’s my pleasure to work with u amazing guys)。

明确意愿—设定目标—关注行动—细化行动—落实细节。这是一个亲测有效、降低自我怀疑的办法。

五、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当天活动一共来了12人,我们一见如故,似曾相识。我们敞开心扉,畅谈人生。我们自我剖析,共享成长。从大家的反馈来看,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每个人都有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散场,并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大伙讨论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仍旧在我脑中激荡,感觉自己被注入了新的能量,修复了自己内心的小缺口;与此同时,这篇为记录思维火花而写的文章,引导我对过往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进行了梳理、串联,呈现出来更清晰的自己。

从没有想过组织这样的一场聚会、对舒适圈踏出的这小小一步,会让自己有如此巨大的收获,我甚至发现了自己在组织活动方面的小天赋,对自己的认知也变成了“是个还不错的组织者”,而且许多纠缠已久问题的思考,比如“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的兴趣”、“为什么总是对现状不满意”、“我到底想要什么”等等,都有了新的切入点(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待我下回逐个展开)。

Lily和因Lily而起的这次聚会,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期待与更多的朋友一起,认识自我,共同成长!

P.S:为什么2月26日那么特殊呢?其实那天也正好是我30周岁农历生日。

为了凑大伙的时间选择了这一天,却好似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是以为记。^_^


笑着的雪人

相关文章

  • 踏出舒适圈,到更广阔的天地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是我重新开始写作的起源。 以下为正文。 2017年的2月26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

  • 踏出舒适圈

    文 | 顾浅一 很多人都说,舒适圈待久了会磨灭了斗志,确实如此,在家待了几个月,一点都不觉得闷,宅女本宅。 今天来...

  • 踏出舒适圈?

    这周老板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做一个一分钟介绍公司的视频。不管是拍还是剪辑也好。 但是他有要求,要求我们外...

  • 2021.2.24

    勇敢踏出一步,走出舒适圈

  • 《悉达多》:没有谁能在另一个人的道路上找到自己

    只有入世去感受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边界,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在舒适圈的范围内,我们游刃有余,但当我们踏出舒适圈,我...

  • 践行

    践行,蜕变 不是踏出舒适圈 是拓宽领地

  • 享受于踏出舒适圈

    从前天偶然间的做饭开始☞拨开云雾[https://www.jianshu.com/p/433cf234b7fc],...

  • 是什么让你无法“踏出”舒适区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总是无法“踏出”舒适圈而异常焦虑。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想要踏出舒适圈,是出于想要成长,想要变...

  • 舒适的本质,是定期踏出舒适圈半步

    梁爽 理性天蝎 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 点燃你自律的心 最近当当有个影响力作家评选,我有幸成为候选人之一。之前主...

  • 我踏出了那个舒适圈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读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是大概是这样写的,年轻人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一直在思考,我自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踏出舒适圈,到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ij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