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五这天,跟着爸妈一起过去礐(que,四声)石那边玩。说是玩,其实也不过就是走走山道散散步。山路十分平坦,比之马路,只多了一项坡度。而坡度是很要紧的一个构成,不管是山,还是人。
回忆起来,我也有好久没去礐石风景区了。其实那地儿并不远,有个很美好的头衔,叫AAAA级景区。我最近一次拜访这AAAA级景区,要追溯到小学六年级的毕业游。在那边烧烤,班主任老师还说我最近太胖。那时候对体重这个指标是很不注重的,现在恐怕要难过一小会儿。记得回来的时候,还在工艺大楼旁的食摊上吃了碗粿条汤,面上铺满了蚝、肉、虾球、肉丸肉饼等等,一共10块钱。现在这么一碗,只怕是要20块起价的。我提这一桩倒不是为了吐槽物价,只是想说明那是很久远的事了。
去那边有诸多办法,我们商量后决定坐船。想来我也好久没坐船了,上一回则是大学的毕业游,在厦门,坐过去鼓浪屿。老家市区的布局跟人家厦门有点相似,隔海有一个小景点。而坐船去自是别有一种风味。在那慢得要死的行进中,海风一直环绕在脑门四周,久久不能散去,我就知道我的偏头痛要犯了。但坐船的好处是不憋闷,不颠簸。这艘客轮是崭新的,泡沫塑料一样的白色,顶上凌空悬着“启明”二字,我愣是联想起周作人(周作人,字启明)。
虽然已经过了正首的三天,旅游的人还是很多,船上那几十平方坐得满满当当,许多人拿起手机拍海景和大桥,好像头一回见到一般,面露喜色。我在其间,却没有回到从前的感觉,或许那时是太小了,不懂得观察周围,也没有特别的感触。更大的可能性是这海湾太窄,不到十分钟就横穿了一趟。船一靠岸,乘客就不慌不忙地涌向凸出来的那块水泥板。自从八年前我玩了一款日本人做的游戏(《三国志11》),就知道了渡口也可称作“津”。不过这里只能叫做“小津”,再大点可能该叫“大津”,更大的恐怕就得叫“天津”了,这年代的物什是尺寸改动一点,名目就要上天的。
礐石跟我记忆中的变得有些不同了,好像比以前更乱,又好像以前也是这么乱。人头攒动之间,总有烧烤摊的烟雾横空飘过,漫布着一股焦灼的气息。坡道垂直于烤烟,依山而上,一面是人工整理过的石壁,一面是亭台石椅和铁栏杆。上山下山的人迎面挤在一起,中间却还要辟出一条车道来,一路上留意身后胶胎响动的时候多,鉴赏风景的机会少。即便如此,我还是于车流夹隙间瞥见道旁草木枯得正好,颇有一番清冷的秋意。
不多时就到了半山腰,有一所中学坐落在高于地面约一米的地方。当头立着块石碑,很气派地用金色篆了四个大字,特别强调了“省级”,以示它不止属于本市。校门口来往人群指指点点,拍照留念,好似站在了学问的门口。我素来对这些是最不感兴趣的,要不是为了找卫生间解决内急,也没想过登上那通往“学问”的阶梯。老妈随即发现校门侧边有一条隧道,于是三个人兴致勃勃地钻进去探“险”。
这条路十分僻静,是一条倾斜的小巷子,起伏跌宕,逼人时而难收脚步,时而又抬腿维艰。路旁的房子多属于屋屁股,后门朝向,开一个掩人耳目的小门,只有一个养老院和一座教堂比较显眼。我一直以为我家周围有四间教堂,不料还有一间深藏在这山野狭路之中,不免惊奇。透过虚掩的铁门望进去,没有什么香火,只有几位大妈在门口做手工,这偌大的教堂,倒更像一户索居的人家。
过了教堂再走几步,就回到了刚刚进景区的路口,余晖之下,依然繁忙。通往中心山顶的方向,大多被人设关收门票钱了。我们家族传统,是对这类占道收费的项目最为抵触的。于是从头到尾,折腾了一下午的三个钟头,一家三口就只在中腰这山道上绕圈圈,故而这篇叫“山道半日游”,想必也算得宜。
网友评论
感觉年前你研究文学研究写作还是蛮严肃活泼正经跳跃的
年后怎么味道变了那么多
变成很老派的文邹邹都不好好说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