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晚年定论》23:让人后悔一生的错过
熹近来犹觉昏聩无进步处。盖缘日前偷堕苟简,无深探力行之志,凡所论说,皆出入口耳之余,以故全不得力。今方觉悟,欲勇革旧习,而血气已衰,心志亦不复强,不知终能有所济否?
这封信收入《朱子晚年定论》时,紧跟在《答何叔景》之后,题为《又》。很显然这是朱熹写给何叔景的另一封信,前一封信中,朱熹谈及让自己感到后悔的事儿——青年时代过分贪听讲论,过分专注于章句训诂之学,以至于错失了得闻正法——接受老师李侗心印教诲的机会。这种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本来李侗教人,面对面的机会就少。再加上年龄不饶人,伴随着老师的年迈和过世,这种绝少的机会终于归之于零。失去了,才意识到它的弥足珍贵。
在这封题为《又》的书信中,朱熹坦白了心中的另一追悔。
有些错过,是注定让人后悔一生的。这种错过,非但可能发生在朱熹身上,严格来说,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一旦错过了,必将后悔一生,不能不引起每一个学者的注意。
我进来尤其感觉日渐老迈昏聩难有进步之处。大概是因为之前偷懒堕落、苟且懒散的缘故,没有立下深切探求、勉力而行的志向,泛泛的讲述论说,都是嘴巴上说说、耳朵听听,所以完全没有实际的功用。如今方才觉知醒悟,想要勇力革去旧习,然而学期经历已经衰退的不成样子,心志也不如从前有力,不知道最终能否对进步有所帮助。
从朱熹的书信中跳出来,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人生。有哪些错过是让我们后悔一生的?
是青春期错过的那个人吗?曾经我们坚定地认为是,但伴随此后人生的委婉向前,慢慢地就变得不是了。是年轻时缺少的吃苦的经历吗?认真想一想这种说法有些狗血,人活着难道是为了吃苦的,那些含着金钥匙的二代们就注定没有让人艳羡的人生吗?是求学时代的不够拼命、不够努力吗?显然这也是个伪命题,毕竟有些人没有拼命学,没有努力学,过得也还说得过去。那么,这个注定让人后悔一生的错过到底是什么?
写这封信时,朱熹已经到了老迈昏聩的程度。也就是说,老先生几乎是站在自己的人生终点回望,试图通过这种回望,给以何叔景为代表的年轻人留下点实际的忠告。这个时候的忠告,典型的属于“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
信中,朱熹讲自己“日前偷堕苟简”,关于这一点是让人匪夷所思的。这个人一生都致力于读书求学问,精研各种典籍,在好学上是没有多少人能出乎其右的。至于勤奋方面,更是坚持每日一篇千字文章,历数十年而不懈。在气血精神最旺盛的中青年时代,朱熹一头扎进书册经典中,先后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等问世。不要说创作了,单单是翻翻这些文字,便足以让今天的青年人感到头大。为创作这些文字,朱熹投入的时间、精力绝对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好学如斯,勤奋如斯,谁能说这样的朱熹是“偷堕苟简”呢?
那么,朱熹到底错过了什么?
书信中,他检讨自己“无深探力行之志”,这恐怕才是朱熹青壮年时代错失的最重要的东西。正因为错失了这个“深探力行之志”,才让朱熹意识到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好学、勤奋,不过是“偷堕苟简”罢了。不去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然后一味去读书,不是偷懒是什么?明知道读书是为了“学为圣贤”,却用读书的方式麻痹自己,苟且度日不是堕落是什么?躺在穿求文义、章句训诂之学的舒适区,不肯在心印、实行上作突破,不是苟且是什么?总希望四平八稳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每日里固定读书,固定写作,固定讲论,不肯深入实际生活,不肯到人世间去,不是清简是什么?
做学问,第一位的根本便是“立志”,不能“立志”,不能立长远之志,不能持之以恒守志,做学问便失去了方向。就像没有舵的船,任意西东,无所精进。做学问不立志,无异于在“偷堕苟简”。于朱熹而言,就是在昏聩之时,意识到自己的再难长进。意识到需要改进时,已经到了血气精力都不济的时候,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了。
什么是让人后悔一生的错过?那个错过注定了是你此生无力再去弥补的。
在《朱子晚年定论》中,晚年朱熹多次挣扎,想要彻底改过。奈何年龄不饶人,在同何叔景的几封信中,朱熹多次流露出这种挣扎。此时,他讲“今方觉悟,欲勇革旧习”,彼时,他又讲“今幸见得,却烦勇革”。一个垂垂老矣、昏聩到眼睛近乎失明的老头儿,你又能要求他怎样下大力气去改过呢?
立志这件事,错过就是错过了,它才是让朱熹这样的大咖都后悔一生的错过。学者不可不以此为鉴,有所警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