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轻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个系列,将跟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支配呢?受理智支配还是受感情支配?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朱光潜先生那个年代,许多学者文人也是这个观点。
可是,朱先生不人云亦云,迷信权威,而是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以现在哲学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所谓有目底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想某固定方向前进的。所谓无限剑,是说在某归宿支线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和所。”
他的推理是“理智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在心理学方面,机智主义的反动尤其剧烈,主要有两个倾向。
一是由由边沁的享乐主义转到麦独孤的动原主义。
享乐派心理学者以为“一切行为都不外寻求快感与避免痛感。”也就是说“行为是理智的产品,而理智所去取则以感觉之快与不快为标准。”
上述观点后来被批得体无完肤,动原主义者认为“快感与痛感是行为的结果,不是行为的动机。动机顺利,于是生快感,动作受阻碍,于是生痛感。”“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
我试着理解这些概念,如果一个人饿了,看到包子想吃,可是没有钱。
第二个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隐意识心理学。照他们的说法,不特理智不易驾驭感情,而理智自身也不过是感情的变相。
作者暂且抛开理智能否支配情感的问题,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却比情感的生活价值来的高?
先假定理智的生活是尽善尽美的,然后来研究这个假定。
第一,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连串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了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没有美术,没有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是另一个人生。
第二,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1%,我们所做到的1%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前。
理智告诉我们要赈济困穷,但除非我心中有怜悯的情感触动。不然我99%回也不肯掏腰包给可怜的乞丐。“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世间有许多事项都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可见人类若要完全信任理智,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界,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基于衷情,问里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联想到现如今大城市有很多年轻人,高学历高素质,可是都不愿意结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也是过于理智的结果。他们考虑的太多,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学历资历,婚前财产,双方家庭样样考虑,其结果就是感情被排在了千里之外。
关于“孝顺”,古代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胡适先生则提出“父母于子无恩。”的观点。“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
所以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是情感的,是激于至诚的,不是理智的,是问心的道德。把孝顺看做一种债息,或者是义务,其实与儒家末流犯同一毛病。
从古代的学说来说,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
联想到教师的职业,薪水不高,操心太多,从理智来看,不值当那么多的付出,可是仍有那么多像张桂梅老师那样鞠躬尽瘁,做红烛春蚕的人,事迹感天动地,这也是“仁胜于义”“情感胜于理智”的道理。
总之,作者坚持认为,理智的生活是必须的,但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