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4年,浙江杭州城弼教坊,一位名为张煌言的诗人在此殉难。
至此,统治中国已经二十年的大清王朝,终于算得上是完完全全、名正言顺地一统江山。
自丙戌至甲辰,盖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兵部左侍郎张公传》
张苍水: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
01.文人气节 时穷节乃见
张煌言,字元箸,号苍水。崇祯十五年举人,浙江鄞县人。
他的诗写很出色,人们将他比拟为南宋的文天祥。
因为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慷慨豪迈的民族大义,充满了悲愤壮烈的家国情怀。
如他在杭州狱壁上所题《放歌》: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如他被捕之后的《甲辰七月被执进定海关》:
何事孤臣竟息机?鲁戈不复挽斜晖。
到来晚节同松柏,此去清风笑翠微。
双鬓难容五岳住,一帆仍向十州归。
叠山返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如此气节,确如文天祥。
文天祥面对忽必烈,可宁死不屈,慷慨就义;而张苍水比之,有过之而不及。
因为自从明朝崇祯上吊起,一直到清朝康熙三年,整整二十年。
张煌言一介文人,始终反清,直至最后一刻;始终战斗,直至最后一位。
这位明朝遗老,至死也不弯腰低头,不仕新朝。
被羁押至杭州,即将就义时,仍站立着,慷慨悲歌: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又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口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其意志之不屈,信念之忠贞,不得不让人动容!
这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壮烈、气节,是那些软脊梁不可比拟的。
正因为他有这种爱国精神,民族大义,有无可比拟的气节、硬骨头。
所以他不愿做亡国奴,他要举事,他要抗争到底,哪怕粉身碎骨。
哪怕早知道会失败。
他曾在答复清廷两江总督郎廷佐的诱降书中,说得很清楚:
大丈夫“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至于本人,“仆于将略原非所长,只以读书知大义。”但“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
可以看出,张苍水是个很清醒的文人。他在举事初就将前因后果看的清楚明白。
第一,明之不可救,因为是从里往外烂朽;第二,南明之不可为,因为压根儿就不成气候。
于是他不由得叹息自己“鲁阳挥戈”。
但是,他的伟大,就在于不因知其不可救而袖手,也不因知其不可为而作壁上观。
他死也要尽到为人臣、为国民、为士大夫的大义。
于是,这位忠君爱国、心怀大义的诗人,既以文章名天下,更以人品存青史。
他如夜空一掠而过的流星,使人明白,这暝暗的世界,不会永远这样沉沦下去。
人们会永远铭记,历史会为他留下位置。因为他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因为他在国破家亡时刻所选择的站着活、立着生的气节。
张苍水: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02.举事反清 疾风知劲草
明弘光元年,清兵陷南京,张苍水从家乡鄞县,来到府城宁波。
结果到了一看,那些文武官员,或弃城而走,或仓皇遁逃,或打算降清,或策划献城。
正如唐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里所写“一片降幡出石头”那样,令人气殪。
他大失所望,又不甘就此亡国,遂于一片哀声中奔走联络,振臂呐喊。
幸集士民数万人,会于府城隍庙,拥戴钱肃乐为首举义。
一腔热血的张苍水,便跟随钱肃乐的义军,驰骋宁、绍,转战浙东。
后钱肃乐部又与张名振的部队,互为声气,共同行动。接着,各军天台会师,张苍水倡议勤王,集师举义。
他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得到了郑成功的盟军支持。
不久张名振身亡,将武装力量托付给了张苍水。
但由于兵力单薄,加之清兵过钱塘江,不敌强虏的他,遂游击于浙闽沿海,进行抗清活动。
南明永历八年,他趁敌空虚,首师北伐,入长江,趋瓜洲,捣仪真,抵燕子矶,威震江宁。
十三年,又与郑成功分兵两路反攻,他率军深入安徽,不到半个月时间,就连克宁国、歙县。
大江南北,相率迎降,共得四府、三州、二十二县,清廷惊骇。
南明也出现了短暂中兴,有书载:
于时海内升平,滇南统绝,八闽澜安,独公风帆浪迹,傲岸于明、台之间。
在此国破家亡之际,这群遗老爆发出来巨大能量,实在让人赞叹。
更可叹的是张苍水一个文人,居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出江入海,攻城掠地。
黄宗羲在其《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中,有一段精彩文字,极写张煌言之智勇,之胆略。(篇幅略长,不表)
但很可惜,由于郑成功(即延平王)在战略、战术上的一些错误,占据南京后不思进取,致使这次北伐招致惨败。
再加上南明政权内部分裂和战略上的失误,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遭清军镇压。
张苍水最后被迫退守浙东沿海的舟山岛,准备东山再起。
直到清康熙登基三年之后,张苍水还扼守着那个小岛,那大概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块土地了。
明已亡十数载,居然用旧朝正朔,居然存故国衣冠,居然与大清王朝为敌到底。
这一切,都是这个文人所为,实在是惊人惊奇,令人感动!
“张苍水犹在海上,张苍水犹在抗清,张苍水置重金高官诱降于不顾……”
在民众口中,有关张苍水的一切传闻,一切消息,不胫而走,尽人皆知。
张煌言,或张苍水,这个名字成了清廷重臣的一块心病,成了杭城衙门为之焦头烂额、急得跳脚的大事。
抓又抓不住,除又除不掉,诱降不顶屁用,发兵围剿,大海捞针,突袭孤岛,多次扑空。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非军事上的考量,而是脸面上挂不住,下不来,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二十年了,这个张苍水猖狂于东海,嚣张于穷岛,就是捉拿不来,让大清王朝怎么张嘴说天下一统?
张苍水: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03.慷慨就义 丹心照汗青
不过天欲亡明,谁也救不了。
1662年4月南明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
五月,在台湾的抗清民族英雄郑成功病死。
抗清斗争局势每况愈下,浙东一隅只剩张苍水独力支撑。
但很不幸,次年十一月,明王朝的最后苗裔鲁王病逝金门。
张苍水由此失去了抗争信心。
战斗二十年,为之复辟的“辟”都没了,还有什么复我大明的意义。
从这天起,张苍水决定以他自己的方式,结束一生。
他悲呛地解散部队,只带少许随从遁居孤岛,在这大明版图的孑遗之地,作精神上的最后坚守。
但渠首张苍水,已成为清廷芒刺在背的隐患。
彼时,浙江巡抚咬牙切齿,势必要将张苍水捉拿,遂请水师衙门采取坚壁清野的迁界政策。
清廷强迫沿海居民内迁,用以隔断张苍水残部的联系和供给。
张苍水常年在孤岛之上,口粮储备有限,必须时不时地偷渡大陆采购。
一来二去,暴露了行踪。
《海东逸史》称:
北帅惧终为患,募得其故校,以夜半从山背缘籮逾岭而入,暗中执之。
康熙三年七月二十日,清军接获眼线侦得的线索,水师夤夜出海,围岛偷袭。
张煌言及随从人等,猝不及防,悉皆被俘。
大清王朝,终于拿获这个最后的反叛,喜出望外;浙省督抚,终于捕捉到多年不得的对手,如释重负。
我估计北京城里的最高当局,很想借此舆论造势一把,
看呐!明朝最后的一个反叛渠首,也落网称降了。
于是,张苍水先被羁押府城宁波,再解送省城杭州,清军领着他频频出镜,招摇过市。
这数十天里,对其颇为优容,俨然上宾款待。
宗旨只有一条,着力招安,反复劝降。
大义凛然的张苍水,不为所动,慷慨从容,一心求死。
公元1664年10月25日,也就是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
清政府见这位抗清志士难以投诚,也就死了心,将他杀害于杭州弼教坊。
张苍水临死不跪,先说了一句:“好河山!”
再说了一句:“竟落得如此腥膻!”
然后,坐而服刑。
天忽大雨,万民哭送!
张苍水: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杭州弼教坊,如今已旧衙荡然,遗址难觅。
但这片土地洒下的热血,留下的骨气节操,不会被历史遗忘;像张苍水一样的铮铮文人,浩气长存,永远会令人生出知耻惕厉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