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
这是《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中的一段话,是赞美培育人才的诗。
诗中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统治者能够长久地注重培养人才,这样会受到天下人的欢迎。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之灵魂,国之利器。
它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脉。
引用《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正如习主席说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才”,意在针对不同人才的特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实,无论是现代,亦或是古代,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而在一千多年前,公元827年,57岁的白居易就曾经提出这样的理念,“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爱惜人才的七律《晚桃花》,诗中,他以晚桃花比喻寒士易弃,由桃花联想到人才的任用、识别和选拨。
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而不应该局限于家境的富裕或贫寒,而埋没其才华。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晚桃花》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唐·白居易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而感情深切。
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首联的意思是,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
首联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颔联的意思是,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它,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颔联是从首联描写转入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
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
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颈联的意思是,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颈联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
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
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尾联的意思是,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尾联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
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
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