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玩社群就是玩手机嘛,端着这碗毒鸡汤,我开始了社群管理之路。
在我公众号发了几篇文章受到一堆熟人的好评之后,我就飘飘然不知所以然,忽然灵光乍现,有个逆天的想法——搞一个内部读者群,负责帮我宣传、运营,最好是再来点源源不断的打赏。
于是我浩浩荡荡拉了我毕生心血积攒的老铁们百来号人,有大学辅导员、硕博士同学、三甲医院教授等高知人群,事实证明,高知和高冷还真的成正比例。
刚开始我发红包求扩散点评的时候大家参与度还挺高。
过了一个月,这个群的状态是:人数从一百多位,下降至80人,还有持续走低的趋势;我说话留言发文章链接都石沉大海;群内朋友互不认识,其中有一个人跑到另一个群做起了运营,我还问他怎么认识我的……
第一个读者铁粉群,生于2017年元旦,惨死于30天之后。
死因剖析:熟人玩不开,没有营造用户归属感,没有任何管理机制。
具体来说,第一次社群运营的失败,我似乎明白了一点:社群玩的首先应该是链接,其次是互动,再次是结盟,最后是人心。这个套路就像电商运营用户思维的四个阶段:吸引用户、激活用户、转化用户和留存用户。玩社群不光是简单的玩玩手机的体力活,还是一项费神烧脑的智力工作,任重而道远啊。
02
俗话说得好,在哪里失败就在哪里趴下,我躺在社群这个大坑里痛哭流涕了三天三夜,直到加入了坤龙老师的新媒体运营班。
一段牛逼的自我介绍吸引了几十个陌生人加我好友,既然第一个群死在熟人手里,这次我把完全由陌生积极分子们的社群定位成互推互评群总可以了吧!
万万没想到,从此我终于知道为什么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存亡秘密符合互联网的1%原则、长尾分布原理,传说中的公众号之死全是自己作死的!
我虽然制定了群规:粉丝量级相当的可以互推、所有人可以互粉,自信满满认为大家既然深知涨粉不易,且涨且珍惜。
结果短短三天!这群人除了第一天互相自我介绍之后再也没有去别人的文章留言点赞,我偷偷私聊一个群友,他说因为自己没时间运营啊!!
纳尼?你们加群不是为了链接不是为了增粉吗!怎么都自以为牛逼到随便丢一个文章链接所有人自动帮你转发打赏呢!
第二个互推群,三天就扑街了。
死因诊断为:自视过高,没有门槛的社群就相当于没有经过见面就直接结婚的包办婚姻,婚后才发现三观不合冷战到底。从此以后,这个群成了所有人丢一个文章链接就跑的鸡肋,还是油炸的、隔夜的,弃之伤心食之恶心。
03
忽一日,BM知识IP大本营的XX营招募在朋友圈开始刷屏,从文案、活动策划、宣发、海报设计、嘉宾咖位都深的我心,最难能可贵的社群创始人陈慧敏是一个运营高手,大本营总部还在武汉!还有高额的奖学金回报!
所以,我花了重金潜伏在群里,每天都伸长脖子想一探究竟,到底怎么做社群?
表面上,一个500人的大群,群里每个人都在疯狂灌水眼花缭乱制造信息恐慌,初来乍到,我这个老年人简直要崩溃。
可是居然一天我就适应了这种节奏,因为敏妈一句错过了都不重要!让我宽心做伸手党,每天都有人整理群精华消息。
入群之后更是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社群,更像是BM大本营旗下一个完善的子品牌,其中,有关维持社群粘度的具体操盘手法我总结了五个:
1、严格的门槛——入群需要认同本群的定位并交高额入群费用,筛选第一批种子用户,入群有定制化的自我介绍模板、孤鹿打卡制度,便于沉淀信息和资料。
2、社群内部利益共赢——成年人不要羞于谈钱,XX营的奖学金制、同桌CP制皆是鼓励成员多互动多链接多分享多成长,谁成长最快最有资格获得奖学金,同桌也能沾光。
3、线上线下活动结合形成闭环——线上定期在小鹅通等语音软件举办分享,线下组织区域性的面基,还有IP营的固定活动门票馈赠。
4、培养社群用户的身份认同感,又分为以下三点。
(1)将用户不断地重组细分。社群的生命周期确实很短,大概1年的时间。1年左右需要重新打乱社群,重新细分,这个也是为什么XX营只做两个月,之后又有新的社群等待招募。
(2)需要以产品为导向,要不断更新产品服务内容刺激用户需求。
例如,秋叶PPT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新课程内容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3)需要重点运营核心种子用户。XX营一开始就有班委制,群内活跃度高的成员通过申请进入到班委,为其它成员服务。而社群负责人、小助手和班委权责分开,不参与班委具体工作,只负责对接和指导。
正如互联网运营圣经《参与感》一书中所说,要让你的用户参与到你的产品和运营中。
5、培养社群的亚文化和子品牌——这是最难做的,但是一旦做好是最有价值的,例如罗辑思维和十点图书。
04
于是我依葫芦画瓢依托于潜能营的成员建立了我的第三个社群——搞事情写作小分队,设置了管理员、群规、打卡和互评奖励机制,我想这次应该万无一失了吧。
第一个星期,我组织了所有人参加新媒体八股文写作模板之一书评类文章的主题写作,每个人上交一篇文章,由我点评,并让成员选择最优的一篇,我赠予秋叶大叔的新书。
第二个星期开始,事情急转直下,大家开始对于每周作业不买账了,因为XX营的微课输出和各自工作繁忙而无暇兼顾的确情有可原,并且写文章不像思维导图、视觉笔记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很多人只是想来看一下我有什么干货分享,对我的认同度较低。
第三个群就这样死翘翘了,我一度灰心绝望,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会运营?人和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辗转反侧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我忽然参透了,一个社群要想提高成员的活跃度,除了以上XX营的成功经验,我忘记一个最大的bug,就是这个群的leader?
群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灌水组织管理等集合体,必须成为一个彪悍的精神领袖,在跟外围社群对决时,气场屌爆,以一对十,为群争光;在社群内能像个小太阳一样照耀群员,无私分享,一言不合就送福利。只能说,自己还不够优秀和努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维护。
天性高冷的我,想要靠个人力量去运营一个有温度的社群,这样的黑历史,回头想想,也挺可笑。可是我可以骄傲地说,姐也是曾经管理着几百来号人的社群CEO。
小复盘一下,想要提高社群粘性,一定要记住九字箴言:使命感(因事聚人)、制度化、管理者,三个维度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PS:建群有风险,运营需谨慎,变现无限好,躬亲并践行。
- END -
我是韩老白,狮子座正能量辣妈,简书推荐作者,景观设计专业硕士,读研时担任校报主编,毕业后工作五年从设计院裸辞。
懂点心理学,专注塑造女性职场、婚姻幸福力,吐槽式鸡汤掌门人,新媒体写作烦恼解药师,愿我的文字,陪伴万千女性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