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荐稿如下: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废寝忘食的读完一本小说,读得畅快淋漓,但是, 当朋友问你“小说写得什么啊?”“我看你这么入迷,这本书哪里好啊?”“你觉得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吗?”等问题时,你瞠目结舌,哑然无语,久久不能回答朋友的问题。甚至,当你仔细回想的时候,发现刚看完的书,你竟然,已经忘记了大部分内容,唯一记得的,也仅剩书中给你震撼的一个场景,或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已。
读过的书,就像没读过一样,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的困惑。那么,怎样才能高效阅读,在读完一本书后,记住书中的精华, 消化作者的思想,甚至能将书中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呢?我推荐你读一下,日本作家奥野宜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奥野宜之,是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他创造的一元化读书笔记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正是奥野宜之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畅销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主要教你怎样利用笔记本,在读书时记录重要的信息及灵感,让你在读完书后,不必再翻看原书,就能一直记得整本书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让你在写作时,再不怕没有创作源泉,没有素材积累,让你能够深思泉涌,笔耕不辍。真正让你达到,在读完每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
如果你想了解高效阅读的奥秘,如果你想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涌现,如果你想读过的每本书,都能物尽其用,融会贯通其中知识。那么,读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吧,定会让你有惊喜的收获。
第二题 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1月26日,释若老师讲了公式写作的第二课,阅读理解。第一次参加释若老师的课,在听公开课的时候,就被老师这种讲课方式震惊了,因为我还没见过哪个老师,在讲写作课的时候,将示范案例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真的是手把手教写作,看到一个个文字被敲击出来的过程,看到它们慢慢组成了整篇文章的脉络,我心里真的非常感动,为这种真诚质朴的讲课方式,为释若老师这种有情怀的陪伴。
释若老师的第二课阅读理解,我一共听了三遍。第一遍粗略听,了解老师大概讲了一些什么内容,熟悉整个课程的节奏以及知识框架。第二遍拿上笔记本,一点点精听,在老师讲每个关键点的时候,都停下来记笔记并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讲,案例为什么这么写,直到想明白为止,第二遍听课也是耗时最长的一遍,停停写写,总共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第三遍听课,查漏补缺,跟着自己做的笔记,对照老师的讲课视频,看有没有漏记的知识点,或者记得比较模糊的地方,对笔记进行修正,并再次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遍课听下来,我受益匪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个课程的重点:重述技巧。听完老师讲解的重述技巧以后,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文章如此单薄,是因为没有联系经验,没有将同类型的相似例子讲述出来,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也让文章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整篇文章,只是在没有新意的复述。我也才发现,以前的文章没有看点,是因为在文章最后,没有进行规划运用,也就是没有方法论,那么就不会让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对自己有用,也就不会让读者有收藏点赞的冲动。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具备产品思维,没有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件产品,更加不会知道,我们应该让这个产品给用户带来好处,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这是释若老师,讲解的重述技巧时,带给我思维方式上的改变。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应该明确自己的文章的面向群体,以及文章带给读者的好处。比如干货类文章,能够直接指导读者的工作、生活。情感类文章,可以代表读者表达他们心中所想,将他们那些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内心语言”写出来,达到共情,也方便读者转发,间接表达他们的态度。还有一些社会热点文章,通过一个社会现象,来批判不道德行为,弘扬正能量,这些能够唤醒读者心中的爱与希望。
第一堂正式课下来,我的笔记做了满满6页,全是干货,也第一次,我如此清楚明了我的写作缺点,并且整个人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知道自己问题所在,才有去改变的方向和动力,希望四节课下来,我能脱胎换骨,达到老师说的状态:你想要什么,就真的可以得到什么。
第三题 在荔枝微课,我的读书专栏“欧耶,读书来了”读书专栏,听我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听了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以后,尤其是《这样读书就够了》这一讲,对我的触动很大。
其实对于RIA读书法,与现实读书方法的差距对比起来就很好理解。我们现在读书,总是拿起来一本随便读读,可能是因为书名,可能是因为心血来潮,甚至可能就是因为书的包装很漂亮,我们便开启了读书之旅,而RIA读书法,强调的是需求导向,即你现在急需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才去对应找什么样的书来读,这样读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很高效,也很有用。
那么开始读书的时候,RIA读书法,也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从头开始一页一页的读,而是通过对目录以及全书的架构的快速了解,直奔主题,直接找到你需要的知识,那些不需要了解的信息,干脆舍弃,而对于那些标记过得,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才进行真正的精读和思考。这也是RIA读书法中R的部分,这样读书,才更加节省时间,且效益最大化。
我们在读书时,经常读过就过了,没有自己的总结提炼,这样读过的内容很容易忘,而RIA读书法中的I强调,我们要么找专业人士来讲解,要么自己复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对于已经读过的知识,我们就会通过总结梳理,真正领悟知识内涵。这有点类似于,初中时,我们听同学讲数学题,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当时觉得自己好像会了,但做题的时候还会卡壳,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学会。但是,如果在听完同学的讲解以后,我们能够再给别人讲一遍,复述一遍,那么这道题才是真的会了。
最后,也就是读完全书后,我们往往会讲书扔到一边,不再思考书中的内容,而RIA读书法中的A强调,一定要将书中的内容拆为己用,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光有理论,而不能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话,理论只是空谈,毫无用处,所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真正用知识解决问题,指导人生之路。
第四题 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标题:不疯魔,不成活;不顽强,不成功的褚时健
他51岁任烟厂厂长,70岁女儿自杀身亡,71岁被判无期,74岁保外就医,75岁承包荒山创业,80岁利润超3000万,他叫褚时健,他的一生,充满了心酸和传奇。
褚时健出生于玉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却成为中国响当当的“烟王”,而且,他在经历了最沉重的人生打击后,于古稀之年,仍能迅速崛起,建立了自己的“褚橙帝国”。
褚时健的父母对他有着深厚的期望,在褚时健的两个兄长不幸夭折后,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长大,因此为他取名褚时健。而褚时健,不仅健健康康长大,还成为了中国的“烟王”和“橙王”,谱写了传奇人生。
褚时健是如何在一次次人生打击中,迅速崛起的呢,在于历经磨难时,他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
褚时健面对的第一次命运打击:在1949年的反围剿战斗中,褚时健应征入伍,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他的两个堂兄弟。在一次战斗中,褚时健的两个堂兄都牺牲了,褚时健得知消息后,不顾阻拦,冒着枪林弹雨冲上阵地,在战场上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就是为了找到哥哥们的遗体。那时的褚时健,年仅20岁。
亲人的离去,给了褚时健不小的打击,但是他却没有长期陷于悲痛之中,而是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誓死消灭敌人的决心,也是因为这件事,褚时健身边的人对他另眼看待,部队领导提升他为指导员。
褚时健面对的第二次命运打击: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以打击“右派”为主的整风运动,当时的褚时健,是玉溪专署反右工作组的小组长,这个小组长是什么份量呢?其实在当时是很有话语权的,相当于我们现在大权在握的专案组组长,说抓谁,就可以随时下命令抓谁。
在当时的褚时健看来,小小地方,怎么会有右派分子,所以很多次没有完成“反右指标”,而这个“反右指标”,也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安机关说的年度“办案指标”,比如至少要办理1起涉黑犯罪案件或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等, 而“反右指标”5%的意思,就是要在100个人中,抓出来至少5个“右派”。从来不理会这些指标的褚时健,被扣上了“反右不利”的帽子,并且因在一次检查中得罪了领导,30岁的褚时健,被定性为“右派分子”,“发配”到红光农场接受改造。
从一个大权在握的反右组组长,到右派分子,农场的人议论纷纷,褚时健将所有的委屈压在心底,不去听那些闲言碎语,他坦然接受荣辱,正面面对现实,在农场,繁重的劳动让他不堪重负,疟疾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他仍然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从不曾说“后悔”,而历史最终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褚时健面对的第三次命运打击:1995年,已是玉溪卷烟厂厂长,并且刚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不久的褚时健,在工作时,听到了妻女以及自己的亲属,因受贿被捕的消息。时隔不久,褚时健也因贪污受贿被监视居住,四年后,1999年,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千字判决书,褚时健锒铛入狱。
当停止判决书宣读的时候,褚时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拒绝了上诉,淡然的接受了法律的制裁,褚时健自己清楚,他应该为自己做错的事买单。在狱中,褚时健觉得自己不能碌碌无为,孤独终老,外面的世界还很精彩,他说“不管未来如何,自己一定要争取改造,希望能够减刑”,这个年过70的老人,经历了失落、痛苦、彷徨,但他依然选择了不放弃。
褚时健面对的第四次命运打击:1996年,被关在洛阳监狱的,褚时健唯一的女儿,褚映群,自杀了。褚映群是褚时健的掌上明珠,褚映群小时候,很怕褚时健,褚映群长大后,褚时健的事业正如日中天,根本没时间陪女儿,父女俩的交流越来越少,而这些也是褚时健一生的痛。但是让褚时健难以接受的是,在女儿最后时刻,他都没机会看女儿最后一眼,尸体就已经火化,只剩一抔骨灰。
褚时健年过半百,经历了风风雨雨,而唯一的一次真正的痛哭,就是在得知女儿自杀以后。多少挫折和苦难他都能挺住,但是面对至亲的离去,褚时健实在难以面对。事业衰败还可以从头再来,可是至亲去世,却是永别。即便是在2013年,褚时健86岁的时候,提起那段往事,褚时健还会眼里不由自主的涌出泪水。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褚时健还要撑起整个家,在狱中,褚时健一直在思考何去何从,保释出狱后,75岁的褚时健,不想坐吃山空,更不想不劳而获,他要让自己余下的生命发光发热,要揭开人生新的一页。于是,五年后,有了涅槃重生,造福一方百姓的橙王,褚时健。
痛而不语,是一种境界,苦而不言,是一种坚韧,历经磨难而不放弃,是一种顽强。那么,如何做到顽强的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永不言败呢?
我们要有正能量,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才不会轻易被悲伤和失败打打倒。一个充满正能量人人,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会自强不息。
我们要坦然面对生命中发生的所有。在当时看,不管是好的事还是坏的事,当我们把它放在我们整个人生长河去观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难断定一件事情,对你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褚时健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那么他也未必是褚时健,所以,不管生命中发生什么,我们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不急躁,不放弃。
没有一帆风顺的轮船,也没有一路平坦的人生。人,总要经历风雨,才成就精彩人生。邓小平是领导班子核心人物,仍三起三落,拿破仑虽战功赫赫,滑铁卢失败仍逃不过。有成功就会遭受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所以当面对失败和挫折,有一颗九死不悔,百折不回的顽强之心,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和品格。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站在人生顶峰如何辉煌,而是看他,在历经人世磨难时,是否足够顽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