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物语随笔散文散文
萧红: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萧红: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作者: 等你FM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20:20 被阅读181次
    图片来源网络

    01­­

    1942年1月,香港的天气从未有过的寒冷,看着医院洁白的墙壁,已经无法说出话的萧红,拿起那支搁置了多日的笔,用尽全力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此后她陷入昏迷,六天之后,31岁的她,就像流星划过天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曾说她是史湘云,光风霁月,才华绝伦。她却自比香菱,“我应自怜应自叹,人间天上不团圆。”  她出生在一个乡绅之家,家庭富裕,自小深受祖父疼爱。八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对她甚是苛刻。父亲不同意她上中学,她以“做修女”激烈反抗,最终迫使父亲同意。家人把她许配与门当户对的小学教员汪恩甲,她因受五四新文化思想影响,反对包办婚姻,在呼兰河县打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官司,最终她赢得了自由身。但父亲却觉得颜面扫地,举家迁到乡下。在乡下她看到伯父欺压长工,挺身而出,为长工伸张正义,被伯父禁闭家中。

    从家中逃出,和已经结婚的表哥到京城求学。因为伤风败俗,表哥被断了经济来源,两人不得不重谋生路。萧红到哈尔滨找到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两人很快同居。萧红怀孕后,汪恩甲回家筹钱,结果如黄鹤杳无音信。走投无路之下,她写了一封信向报社求助。报社的编辑萧军见到她,被她那双清澈明净的眸子所吸引,后来读到她写在纸上的诗“去年我在北平,正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萧军下定决心拯救这个心爱的姑娘。恰好哈尔滨发大水,萧军找一艘小船,把萧红从宾馆救出。

    尽管时时挨饿受冻,二人却拥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后来在鲁迅的提携下,二人在文艺界声名鹊起。随之而来的是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萧军的拈花惹草和家庭暴力,最终使萧红坚决和他分手。

    萧红后来遇到端木蕻良,这个富家大少爷不惜与家庭决裂,也一定要娶她。这次应该是真的找到了命运的归宿。可惜在生命的紧要关头,这个男人都做了逃兵。一次是武汉沦陷,他却先到了重庆,留下身怀六甲的她在武汉待产;一次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他却没能守在她身边。

    02­­

    她的每一段爱情都令人唏嘘。极力挣脱了包办婚姻,结果和那个包办的男人汪恩甲同居;爱上萧军,生下了汪恩甲的孩子;和端木蕻良结婚时,怀着萧军的孩子。第一个孩子送与他人,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夭折。每一段爱情都让她全身投入又无比绝望。

    她曾作诗:“爱情的账目,要到失恋的时候才算的,算也是不够本的。”

    “今后将不再流泪,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

    “世界这么大,而我的天地如此狭小。”

    从17岁走出呼兰河,她到过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日本,香港……每座城市只是她人生中的驿站,最长的停留时间也不过两年。

    “从异乡奔向异乡,这愿望是多么的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

    “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03

    从22岁开始写作,到31岁去世,短暂的一生她留下了数百万的文字。她在饥饿中挣扎,在失望中寻找,带着满身的伤痕。我相信,萧红在写作时,内心是最为自由最为宁静的。人世间的一切遭遇,和作品中的人物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王亚明那双黑的红的伴着绿色的手,在同学和老师的唾弃中,在自我与命运挣扎的无望中,最终选择了辍学;曾经活蹦乱跳的小团圆媳妇,因为被打骂,变得时而寡言少语,时而胡言乱语,婆婆觉得是中邪了,听说用热水可以祛邪,一次又一次把她按进滚水中,活活烫死;那个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翠姨,就像一朵花,刚刚绽放,就永远的凋谢了……

    她会扔下笔,穿上萧军那双大头皮鞋,随便系着头发,拿着斧头劈柴烧饭,做油饼和菜汤。在没有被子的炕上朗诵着自己的文章,心满意足。写作让她的生命有了温度,任何困难都不值一提。

    生活的颠沛流离,感情的风雨飘摇,都没能囚禁住她那颗飞翔的心。从《王阿嫂的死》之后,她的才情就像泉水一样汩汩而出。

    那个人去了公园约会,她一个人在家,想尽办法为爱人煮菜熬汤;

    那件新做的棉袄,舍不得穿,又断炊了,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那件衣服,心里一万个不舍,可还是送进了当铺。

    那个人写了文章,她一边咳嗽,一边抄写;来了朋友,他和他们尽情说笑,她一边应酬,一边忙着为饭菜发愁

    后花园满院的蔬菜瓜果,生机无限,慈祥的祖父站在那里,还有那个被祖父抱在怀里读诗的女孩……

    这些生活琐事,都成了她笔下的创作源泉。她没有刻意为文学,一切都像家乡的那条呼兰河一样,静静的流淌。她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去感知这个世界,给自己打开了一条生命的通道,让阳光倾泄进来。

    《八月的乡村》奠定了萧军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鲁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些文字是萧红忍受着身体的煎熬连夜抄写下来的。她对鲁迅充满了敬重和感激,鲁迅像祖父一样给了她温暖,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文学上。

    鲁迅逝世后,她已抱病在身,但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支笔。在那么多怀念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她的文字独具一格。生活化充满人情味走下圣坛的鲁迅在她的笔下是那样生动,字里行间的真情让人感动。无怪乎有人评价,《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散文的顶峰。鲁迅的审美,做事的严谨,对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真挚,在萧红笔下,是如此的真切自然。

    《小城三月》是在病中完成的,也是她的绝唱。虽然文字略显粗糙,没有精雕细琢,但丝毫不影响它的震撼力。

    她一生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虽然生命只有短短31载,她却用文字给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她以一颗赤子之心,赢得世人的认可,那条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呼兰河,因她的作品闻名,她当年就读的中学,因她而更名为萧红中学。

    她与蓝天碧水永处,让后人高山仰止。

    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eb14fc072701:喜欢萧红。喜欢她的文字。非常非常。
      • 练霓裳寒:一代才女,却也是命运多舛,她的爱情来的总是很快,有轰轰烈烈,时间都跟不上她的脚步!
      • 风铃阵阵:一代才女,令人赞叹

      本文标题:萧红: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mx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