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不需要补课的
今晚读一文章后,内心五味杂存。
专家们都觉得自己有资格拍砖中国教育,所以言词谆谆而又切切。专家们远离教育第一线的认知,吾不敢苟同!在外补课的,难道就是学校教育的不足、不够以及不力?!不需要补课的,难道就是家中定有可指导的高手?!
在专家的逻辑推论下,其实认为是中国而今学校教育的形同虚设。学习与教育,有知识发酵、浸润、领悟、内化的过程。哪里可以把补与不补课这样的问题症结如此简单粗暴地指向学校教育?!每个人,生来就有个性差异,在望子成龙成凤的人驱使下,每位家长都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孩是天才,看不到人和人个体的差异,而强求孩子一定是优秀的那个他(她),把希冀付诸在他只有那样资质孩子的身上,全然不顾孩子的个体能力。资质若差,但家长自身从小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决定了可以弥补孩子在智力能力上的欠缺。如今,孩子的个体能力决定了孩子在一个班在一个学校的必定存在的差距,却要自个儿孩子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里名列前茅,按照自然规律来说也是相悖的。
身为教师,也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是最优秀的。但是,这哪里可以强求?!一个班级中,有第一名的孩子,那么一定就有最后一名。怎么可能把几十个孩子都塑造成一个模型的第一名?!
前不久,碰到一真实案例,一朋友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小学多么多么好,怎么上了初中却退步了呢?于是怀疑和不信任老师随之而来。老师心里想的却是,哦,家长这样说,意思就是我把他孩子教差了?!回头查看孩子入学考试时的成绩,却是语文不及格,数学不及格,英语勉强及格。老师寻找的理由是他入校就很差嘛,现在已经有进步了,于是心里有了些不舒服的情绪。家长的心情也可以理解,家长所坚持的小学学得不错的缘由,其实是小学与初中在学科学习和评价机制的有所不同。小升初转型得顺利的孩子会在初中的学海里游刃有余,转型不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一个老师手下总有优秀出挑的学生,总有还没有领悟的学生。这样一来,家长开始盲目在外寻找补课培训班,把大把大把的钱撒进社会补课机构,或者单独请某老师给予孩子补课……家长不知道,一个孩子在知识的获得与掌握过程中,确实需要传授者高超的教学手段和艺术手法来使学生开窍和顿悟,而学习的差距就在于孩子间虽同在一间教室里学习,但领会总是存在着差距的,所以便有了第一名和最后名次间让家长不能接受的差异……
体制以考试分数来衡量高下,雨后春笋次第般萌生的教育改革却不能破除这个冰山,这让家长和老师都不得不追求分数,不得不关注孩子的分数。于是看不得自家孩处于劣势,因为他觉得自家孩是优秀的那个孩,他看不到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于是当孩子成绩分数落后于人时,他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理由,所以只能认定他家孩子的老师教不好他孩子。他不知,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贤人,他不知孟子曾言“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于是应试教育的名号孕育而生,各类培训班也追随着考试体制如烈火熊熊燃烧在中华大地,每个周末你能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和依然背着书包一脸憔悴的孩子。猛想起自己的读书时代,没有时间去思考什么应试教育有多少弊端,不会去想我们的教育会毁了自己。因为我需要通过考试改变自己和命运,我质疑这样的考试体制又有何用?
一个孩子,如果学校教育他不能学好,然后通过补课,那么效果到底能有多少呢?其实是很难界定的。我的孩子进入了初二,还没有在学校文化课上给予补课。朋友也劝我,需要给孩子补补了。我们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再衡量她的成绩,感觉学校教育是可以喂饱她的,于是从小至今一直没有在外补课,更多的是让她在业余玩耍和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在如今的体制下,我们不知还能坚持到何时能继续让孩子像如今这般自由自在地学习?!继续将周末用来嬉戏和神想?!
所以真的赞成,好的教育是不需要补课的!但我这个教育的范畴很广泛,它涉及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范畴相辅相融的教育体系,因为一个生命的成长如同知识的获得,一样是在这样一个大范畴而广泛的教育体系下萌生、发酵、浸润、领悟至内化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