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方式(一)

作者: 岛耕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15:45 被阅读0次

            春逢三月,我和朋友相约出门转转,虽口口声声说着是手头有事情做而不得不出去,但其实根本目的还是放风。由于前一天喝酒到半夜,纠结许久后我们艰难地决定乘公交车前往,实际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瞌睡一来天气再冷也挡不住。

            那天下着个稀稀拉拉的小雨,隔一段时间泼洒一阵,就算天气再清凉,我们也不想再折腾手里的伞了,在老街蔫巴蔫地溜了几弯便匆匆打道回府。我与他们两人并不同路,免不了分道扬镳,但当时我实在是心事重重,只嘟囔句“走了”就转身离开,手也懒得挥一挥。那个时候头脑早被其他事情占据,没觉得自己做的哪里不对,事后回想起来发觉我是否过于冷漠了,一起相处了十来年的朋友自然不存在厌恶一说,不过想来至少应该给个笑脸。

            从小到大,我似乎一贯比较冷漠。有时候是不经意的,心事正浓、白日梦正香的时候实在注意不到,其他的很多时候则是因为我头脑愚笨,不明白该说什么,对于交际的技术一窍不通。关于我的待人冷漠,父亲没少批评我,隔三差五便拿到饭桌上大做文章,我常感到面红耳赤。因为做“酷哥”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当然巴不得想让所有人都拿我当真心朋友,这既不现实又麻烦,我不能在做人的同时又做人民币。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还是被我找到了打破冷漠的方法,那就是和亲戚朋友告别的时候,站在长辈身边,模仿他们,顺便满脸堆笑,甚至不必张嘴说话。这个方法不是一般的好使,以前客气地说我是性格腼腆的亲戚朋友改口夸我“越来越懂事”了,这句话对一个孩子还真是莫大的肯定。我逐渐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一下子就客服了冷漠,学会了一项与人交际的技巧。其实现在回忆,只不过是模仿别人,被同化了而已。

            放下和亲戚长辈交往不说,对朋友,我可算是一个义薄云天的人了。为什么这么说,自我感觉,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一样看自己的,即使他们是沉默的。每次和朋友玩到一起,就不想结束,更不要说分别了,一看到了时间,恨不得扯出来一大堆感人至深的话挽留,可是话到嘴边就变成“走了啊,拜拜”。就算偶尔一狠心挽留一下,也挨不住别人稍微的坚持,最后还是相互告别,由此我又发现我还是个不懂拒绝的人。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标准,那就是我可以不表现我的“义薄云天”,但我一定要干脆,说不玩了就不玩了,赶在别人说结束之前先说,大大方方地告别,不要拖泥带水。当然,这个目标没能实现。

            还在我没学会接受与朋友告别的时候,我突然不得不和姐姐告别了。去年姐姐出嫁,嫁的不远,姐夫也是同一个城市的人。按说嫁的近是绝大多数丈母娘和老岳父都更接受的事,但我姑还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事别人没看到,我看到了。说她一把鼻涕一把泪是夸张,至少情绪是到了。父母拉拉扯扯把闺女养了二十多年,拱手让给别人,任谁都是落寞。我了解历史并不算多,也就不从得知古人在嫁女儿上是不是也是一样心如刀绞,反倒是古装剧给了我一种大大方方的情绪感受。后来我仔细想,其实不然,现代人讲究一夫一妻制,至少能保证没人和自家女儿争奇斗艳,到了旧社会一夫多妻,闺女嫁出去当小妾的情况多如牛毛,那样免不了受人欺负,告别的时候一定是五味杂陈。反过来想,旧社会的男人,动辄娶好几个老婆,他到底最喜欢哪个呢?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每次一想起来好几房太太在一个屋檐下和睦相处,我就想发笑,我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单纯觉得那个场景很滑稽。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古人,一个时代一个观念,观念不同没关系,但不能拿出来指指点点,你可以说它落后,但不能说它错。

            现代人了解历史的途径很局限,除了文献就是文物,文献比较直接。古人写文章生动形象,也不乏浪漫夸张。在这方面我们得服气,三言两语一个画面,还能迸发出激烈的情感。这样的说法欠缺全面,因为不是所有笔者都有夸张浪漫的文风,只是这种激情迸发的文风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几乎所有接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李白的《赠汪伦》,他在诗里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吗?当然没有,这样写是为了凸现自己和朋友告别时候情感之深,以李白作诗的特点,我甚至认为“忽闻岸上踏歌声”也是假的,夸张的。我知道这么说肯定会引起一些学者的不满,说你又没见过你怎么知道没有“踏”呢。所以我把这种告别的方式当成古代朋友之间告别的普遍方式,叫“歌舞告别”。

            但是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李白,当然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汪伦。无论是桃花潭水深几尺还是岸上踏不踏歌声,那都是他们的方式,我们有我们的方式,各人都有各人的李白和汪伦。现在科技发达,只动手指头就能继续进行没进行完的话题,朋友分别也就不用载歌载舞了。我在电视或亲眼看到一些成功人士交际的时候,总觉得他们太假,明明互相不是很熟,还是热情洋溢,告别也热情洋溢。我以前对此类虚情假意嗤之以鼻,端着学生的酸味,誓不要做这样的人。后来我发现这种事情要真做起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人处世需要你明白基本礼仪,这事是有套路的,执行完相关的套路就会让人觉得很舒服,而且还能避免尴尬。礼仪是一个学问,它被提出来不是用来当“中国式社交”的套路,其实只要你真情实意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反感这些套路,还会灵活地运用它。自从我通过模仿父亲或其他长辈换取到认同之后,我就不再对这件事嗤之以鼻,礼仪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既不落后也没错,不管告别的时候用什么方式,重点也都不在礼仪套路上面,是在心里有没有那个意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告别的方式(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ye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