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做什么的呢?教书育人,但我只体会到了教书的功能,关于育人我倒是觉得没有多少感触。
育人,就是教孩子们怎么做人。但老师盯着的往往是学生的成绩,班上有多少人上重点高中、大学与老师的业绩挂钩啊!关乎老师的名声和升迁才会是她关注的重点,于是乎难免会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差生。差生可能学习能力比优等生好,但不见得他们的品德就比不上优生。
以成绩论英雄无疑让差生对自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会有自暴自弃的倾向,质疑自己的品格是不是也有问题。
我觉得学校的教育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些知识倒不是重点。我看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材内容更新的缓慢程度是令国人汗颜的。我小时候学的那套东西,我大妹在学,我小妹也在学,而我们隔着十几年的间隙啊!
如此,便知晓为何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了。
有个学者对当下的教育进行了针砭时弊的分析,他说道:
因此,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校的人才供应越差越大,不足为奇。我们所学、所思想,和我们所行动、所生活的环境产生不协调、矛盾与冲突,也不足为奇。由于阅读本身不断产生剧变,并且又主动衍生出各种出版,甚至各种零碎与片面的教育功能,因而不但广义的教育观念与方法与之脱节,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学校里的教育,从课程的设计到教材的设计,都无法和实际的社会发生呼应。结果学生会觉得所学落伍,因为失去学习的兴趣,社会会觉得学校根本没有培育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如此恶性循环的发展,光只是学校不断膨胀自我,自我升级(其实只是在帮学生的文凭升级),其为害还是容易观察到的,更严重的是,一个社会的阅读、出版和教育三者没法形成互相呼应、互相辅助的环境,甚至可能产生互相干扰,互相抵消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若是不合适,日后学生的阅读和自我提升跟着受影响。大多数人的自我学习是靠着日后的阅读来进行的,也不乏悟性高的人从身边的人学习到各种能力。但如果学校只是一味地以填鸭式塞知识培育未来的栋梁,估计栋梁都成了朽木了,因为他们吃的都是亘古不变的腐朽之食啊!
面对此情此景,学者认为: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的观念、体系和方法。这些事,除了寄望于改革这一切的人物出现之外,我们每个人,起码身为一个读者,起码应该先有一些行动。最少,我们每个人对教育自己本身的观念、体系和方法,应该仔细重新思考。从观念上,需要认真认清自己面对这个时代的不足,必须重从头教育。这绝不是自己专业才能与工作能力所需求的条件不足,还必须包括对历史和文化的全面观照。
我们要学习的,不再是知识,而是找寻知识的方法。掌握到这种方法,任何知识都能为我所用,掌握不到,再怎么努力地学习知识,也是追赶不及,甚至落伍的知识。
简书,要是想要长久立足,何不考虑提升自己的内容质量,为许多学生党们提供些自我成长的读物呢?
现在,所有的互联网都想着怎么陶投资,怎么快跑的时候,或许有一个跳着新奇舞蹈的家伙冒出来反而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
专门的教育平台不少,那些多少无趣,而且学生在使用那些APP时有心理负担,更像是在完成任务,可能是家长给他们报的课程,多少有些勉强在其中。
要是能够让学生愿意看简书上的文章,激发他们自己的创作欲望,那么就是一个具有引导价值的平台。学生党的凝聚力又比成年人强,学生之间总是喜欢新奇的事物,一个同学在用简书,其他人可能就跟着一起用了。一传十、十传百,从学生时期培育用户的成本比等他们瓜熟蒂落为有固定思维模式的成人少得多。
这样一批批学生党成为铁杆用户的潜能是无限量的,以后创造的价值会很大。
不过,简书目前的状态还无法承担起“育人”的角色,或许未来可期吧!
网友评论